读《积攒生命的光》有感

贾志敏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在品读他的思想文字时,我总感到心底有火焰在喷涌。这是数十年来品读其他名师著作从未有过的感觉。慢慢的,我明白了,贾老师无论教书育人,还是谈语论文总是站在文化的高度,肩负着责任与担当。
读《积攒生命的光》有感
文章图片
《积攒生命的光》是由贾志敏老师口述,朱煜整理而成。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我认为是说贾老师用热情把爱的阳光洒满学生。他常说:“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的确,成为一名老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门学科的规律。
读这本教育口述史,感觉真实、生动。书中主要讲述了贾老师的学生时代、代课时代,他的教育理念、良师益友。内容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读来酣畅淋漓。
《导师立岗》《还是读得太少》《对公开课的思考》《素描作文》《教育要直抵人心》这几篇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每一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追梦路上,友人同行
当读到贾老师与各位教育名家的往事,我不禁感叹,正是由于贾老师谦和的为人和对专业的钻研,才能吸引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小学语文事业摇旗呐喊。
贾老师做老师,虽纯属偶然,但凭一腔热情,仍自己苦苦摸索。因为自己的“拼命”和不服输,他把作文教学引入实物,良好的教学效果让他结识了另一位名师吴立岗。吴老师介绍的“素描作文理论”,指导了他作文教学实践的方向。贾老师进一步创造出以“高”“趣”“真”“活”“实”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
从此,贾老师在课堂上搞语文教学实践,立岗则进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他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在外出讲课时他和于永正老师同居一室,彻夜长谈,谈语文,谈课改,谈生活,谈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为语文教改出谋划策。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吴立岗还是于永正,之所以与贾老师关系密切,都因有相同的追求,教育路上需要同行者。
二、专业敬业,以生为本
贾老师在做代课老师时,就坚持教一个班要带好一个班。他爱孩子,爱给孩子上课,即使身患肝癌,从一米多高的舞台上摔下去也要坚持给学生上完课。他,就是这样热爱着讲台。
当读到贾老师对语文的专业见解时我更是醍醐灌顶,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太粗俗浅显了,对于教材中最常见的课后题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贾老师能够逐词地去分析,怎么读得有质量。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所谓“流利”,就是在正确地基础上速度接近于说话,避免不必要地重复;所谓“有感情”,就是读得生动感人,要读出重音,正常停顿,用恰当地语调,要有适当地速度和节奏。
贾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楷模。贾老师主张叶圣陶先生的做法:用教材教语文。阅读课堂上要少一点“繁琐分析”和“无效提问”,不要把课文讲“肿”了,课上需要的是“书声琅琅”和“议论纷纷”。
对于公开课贾老师也有深刻的思考,读到这时,我的脸上不免一阵阵发烫,因为我在教学初始也曾在公开课上“玩花样”,过多追求精美的课件,动听的音响和有趣的形式,在学习文中让学生成为了绿叶,我却成为了红花,将教学的本末倒置,幸而现在已将这种观念摒弃,但是如今读来贾老师的思考却也是仍心怀不安。贾老师说,不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而是要考虑三方面:从文章的眼睛——课题入手;多读书少提问;巧设练习组织语言训练。我们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天都要上的“家常课”。
三、素描作文,作文不再难
小学生写作文是难点,老师教小学生写作文也是难点。贾老师根据儿童喜好模仿,富于想象,但自主力不强、生活经验匮乏等特点总结出教学生的作文的要点:老师教小学生作文要有热情、引导和鼓励。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要让孩子多动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给别人看的作文需要誊清。
当看到贾老师“素描作文”这一教学作文的方法时,我如获至宝,借用美术素描法,创设情境,把心理学的科学成果引进语文教学,引进作文训练,开拓语文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无声默写”的写作训练法使学生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还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使用这个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
书中介绍素描作文的篇幅并不多,但是我却有探索下去的欲望,以后一定要将素描作文的方法仔细品读,勤加学习,应用于实践。
四、热爱学生,成就教育
读这本书时,我几次眼眶湿润,感动于贾老师坚定的信念;感动于贾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感动于贾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可是当我读懂他时,他已巨星陨落……但他的思想还在,他的课例还在,他散发的光和热还在。让我们向这一位一直用行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生命自带光芒的老人致敬!
【读《积攒生命的光》有感】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贾老师说:“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成功的教育其内容必须是深刻的,独特的,乃至直抵人心、无可复制。”的确,好老师,真的可以转变学生的一生,朝着好老师的目标前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