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初春小雨》里的故事
“天街小雨润如酥”,细细的春雨总是以听似听无声的脚步款款向你走来。春雨的声音“沙沙沙”的。此时我们须屏息凝神,那种无声似有声,有声更似无声在你心中奏出一首优柔婉约的,拔动春心的乐曲。它没有夏雨的热烈而粗狂,没有秋雨的端庄而沉思,没有冬雨的自然而平静,春雨是美丽的,娇媚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藏在《初春小雨》里的故事】
今天是我们班参加彩虹花高段晨读第6节;是在和蔼可亲的张雪梅老师的倾情陪伴下度过的!通过学习,我有如下收获和感悟:
一、走进标题此诗又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走进古诗词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四、走进诗意: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五、走进助学:我在昨晚放学后布置好了黑板,写下了古诗词和诗意,这首古诗同学们虽然已经学过了,但是仍然有些同学会忘记,在今天的晨读过程中我和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聆听了张老师的讲解,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又赏析了这首古诗: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上节彩虹花高段晨读课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加以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我告诉同学们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同学们在领会诗意的同时,认认真真的进行了诗配画!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六、走进课堂感动瞬间: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动瞬间之一:我们班级的李德帅同学自从去年十月份爸爸突发脑溢血死亡后,一直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之中,一直都不愿意说话!失去父爱的他,恐怕被人歧视的他,今天居然大声朗读起来了!同学们听到了他的声音,目光都转向了他,给他给予热心的鼓励和高度的评价!
感动瞬间之二:我们班级的小班长刘鹏恳请我说:老师,您离家太远啦,不要每天都来得那么早,我就能带领同学们参加彩虹花晨读课了,cctalk我操作得很熟练了,截图、讨论区互动、带领同学们朗读、组织同学们诗配画、讨论交流等等……都会操作了,我就当您的小助手吧!保证完成任务!只是板书上的字写不到您的程度,但是我会认真去写的……说完,我感到特别的感动,说:好的,以后您就好好锻炼吧,努力成为老师最信得过的得力助手!
早安,晨光!2019年3月15日彩虹花高段晨读《初春小雨》就在张老师的倾情陪伴下结束了!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