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重点摘要

第一课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群体思维,从众
要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一门学科,社会影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做出疯狂事情的人本身未必很特别,一些情境性变量,可能会导致大部分的“正常人”做出令人厌恶的事。
社会心理学讨论“从众”这种人类行为时,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只是指合作、顺从,而“不从众”指的是偏离、不顺从。
所罗门·阿希的实验证明,人们会迫于他人判断产生的从众压力而选择做出从众的行为,且从众行为非常常见。
意见一致性、表态顺序、是否要负责任、个体特质(如自尊)、社会文化、施加压力的群体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对人的社会性,以及从众行为进行了基本的分析,了解到我们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其实,生活中,出于对自身利益或者其他原因的考量,我们也很容易做出一些从众的行为。
【《社会性动物》重点摘要】想想你自己有哪些你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从众行为?或在做什么事情时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又有什么措施可以削弱或避免这一从众行为呢?
第二课 人为何从众
关键词:

获取信息,米尔格拉姆实验,旁观者效应
要点:
事件本身不清晰的时候,其他人便会成为我们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我们从众有时候是为了获取信息。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依从、认同和内化。
危难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很多人,受难者反而很可能得不到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从众心理,也就是旁观者效应。
思考与讨论:
试想一下,如果你也参加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你是否会有足够的勇气说“不”。或者阻碍你说不的因素有哪些?
或许我们对“旁观者效应”已经非常了解了,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你会如何破除这种效应呢?
第三课 宣传与说服
关键词:

媒体影响,宣传与教育,说服路径,如何宣传更有效
要点:
媒体时代,“说服”无孔不入,电影等娱乐产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新闻业同样会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大量报道骚乱、爆炸、屠杀等激烈事件,使得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社会现状。
宣传与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一些知识教育中也包含宣传某种信念的成分。
说服有两种主要路径:中心路径说服与边缘路径说服,多数时候这两种说服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宣传者的立场是否与其利益冲突,宣传者看起来没有试图影响你的意见,或者你喜欢并认同某个宣传者,都会影响宣传效果。
在宣传中,恐惧等强烈情绪的渲染会更容易影响人,但也容易出现反作用。
与大量的统计证据相比,多数人更偏向清晰形象的个别案例的说法,而且事例越生动,它产生的说服力越大。
单方面证据与正反论证、观点呈现的顺序、双方认知差异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宣传效果。
接受宣传者的自尊程度和前期经验对其是否容易被说服有影响。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宣传和说服的相关理论,在你最近购买的商品中,有多大比例是看到广告然后买下的?这些广告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你?结合今天的宣传理论,再想想它们是通过哪些心理学理论来增强说服效力的?
第四课 社会认知
关键词:

理性,认知吝啬者,社会背景,捷径式判断,分类误差,记忆,解释,态度
要点:
理性思考的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第二,我们拥有足够的处理信息的心理资源。
人类是认知吝啬者,我们总是试图简化复杂的问题,走捷径快速完成决策。我们采取的捷径可能会导致错误和偏见,认识到这一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思考受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可以体现在“对比效应”“启动效应”“决策框架设置”“首因效应”和“稀释效应”之中。
人们通常喜欢走捷径来做出判断,这些捷径包括代表性、易得性和好恶程度。
常见的人群分类误区有:自证预言、虚假关联、内群体—外群体效应(我们—你们)。
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并不记录客观事实,而是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人们如何解释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三种常见的归因和解释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自我偏差。
思考与讨论:
今天学习了很多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其中哪些理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相信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吗?
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第五课 自我辩护
关键词: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决策,努力,残忍,自尊
要点: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大脑中有两种认知相冲突时,心理就会处于紧张的失调状态。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人们会有目的性地采取措施消除冲突。
决策行为中常出现认知失调现象,当一个决策让人们产生认知失调时,他可能会倾向更喜欢自己选择的,而否定自己没选择的。
通过要求人们帮个小忙来促使他们提供更大帮助的过程,叫作“登门槛技术”。
在发生认知失调时,如果外部理由充分,人们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外部理由不够充足,我们就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自他人的奖赏就是一种外部理由。
一个人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如果非常努力,会让他觉得这个目的更有吸引力。
自尊高的人,即自视为有道德心、正直、聪明的人,为了避免失调,更可能拒绝做出不道德行为。但如果是妄自尊大的自我吹捧,就会更容易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
认知失调是很正常的心理机制,但我们需要正视失误,才能更好地从中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对“认知失调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学习,也分析了一些利用失调理论来理解和应对生活的案例,完成了《社会性动物》前半本书的阅读。
仔细反思一下,你是否也有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而做出一些很傻、让你后悔的事情?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已经加深了对人类自我辩护倾向的理解,在未来保持清醒自省,增强认知能力,认识到失误其实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也别再为那些失误痛苦、烦恼了。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我们下周再见。
第六课 人的攻击性
关键词:

攻击性,影响攻击性的因素,减少暴力
要点:
人类的本能中具有攻击性,但攻击行为并不完全是由本能引起的。
有心理学家主张攻击性对进化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生存中的冲突与对抗,是对达尔文理论的误解。
大脑神经、睾丸素、酒精、痛苦的体验、挫折、来自其他人的排斥、环境暗示、传媒中的暴力都对人类的攻击行为有影响。
减少暴力的可能的途径:在一种温暖的人际氛围中谨慎地运用惩罚;看到攻击者受到惩罚;鼓励人们进行积极行为;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感知他人的痛苦。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人类的攻击性是出于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试着举例说明。
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对我们宣泄情感真的有用吗?在愤怒时期你会如何选择,是去寻找相对暴力的方式来发泄还是静坐?
研究表明,在匿名而不用负责任的情况下,人们的攻击性往往会更强。在网络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结合今天学习的减少暴力的方式,你认为网民们应该如何控制并减少自己的暴力行为。
第七课 偏见如何产生
关键词:

偏见,定型,定型威胁,责怪受害者
要点:
偏见指人们根据片面信息而对特定群体抱有敌对和负面的态度。
定型是指人们在认知外群体时,总是会贴标签,认为他们全部具有同样的特征而忽略群体成员的个体特异性。定型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来自道听途说的信息,用来为我们自己的利益和残忍辩护,并且往往能够“自证预言”。
定型威胁现象,指一个群体内的人,如果被定型认为不如另一个群体,他们对这种定型的担忧会影响其在标准测验中的成绩。
将困境归咎于受害者本人的倾向,却是由人们追求世界公平的愿望所引起的。
思考与讨论:
今天我们学习了定型的概念及其影响、定型威胁与性别定型、定型与归因等内容,也对偏见进行了介绍,明天我们将对偏见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分析。学习之前,我们可以事先想一想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否分辨出正向的定型与负向的定型,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影响。从自己的性别出发,有哪些关于性别的定型对你产生了影响?
第八课 消除偏见
关键词:

偏见,国家干预,互相依赖
要点:
引起偏见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包含这几类:经济和政治竞争;替代性攻击;维持自我形象;人格带有偏见;从众。
信息运动(给带有偏见的人看与偏见相反的信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是无力的。因为人们首先就会拒绝去接触那些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信息。
合作对于消除偏见是有益的,合作通过改变人们采用的认知类型而降低群体间的障碍,让人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
思考与讨论: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人类行为中比较暗淡的一面,比如服从、攻击和偏见等。明天我们将探讨人类行为中比较温暖的一面:人际吸引。那么是什么让人们之间相互喜欢的呢?特别是爱情这样神秘的东西,相恋的人也会经常问对方,你为什么会喜欢我?这个问题或许也困扰你很久了,今天先思考一下,明天再试图去找找答案。
关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减少偏见,你有做过哪些尝试吗?
第九课喜欢你
关键词:

赞扬,帮助,喜欢,爱
要点:
通常我们喜欢那些给予帮助的人,但当这种帮忙带有附加条件时,我们就不再喜欢了。
能力和外表对吸引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我们倾向于认为美貌通常意味着美德。
我们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爱上某人:一个是接近性,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的人更有可能相爱;第二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体现在外表、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面。
思考与讨论:
心理学家说,相似的人更容易相爱,你是否认同?你和你的爱人是有某方面相似,还是比较互补型的呢?回想一下你们的相处状态,有没有与今天所学的理论吻合的地方?
第十课 比较无聊的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

实验,随机,伦理
要点:
通常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第二步是推测原因,第三步则是提出一个可以验证的假设,最后再设计一个实验去证实或者证伪这个假设。
实验环境最重要的优点是,实验者可以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观察,保证实验的严谨。
心理学实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何把握控制和影响实验参与者的分寸,如何才能让实验更具现实性,有时需对参与者隐瞒真实情况。
实验者都应该谨慎地面对伦理问题,努力避开那些会导致参与者不愉快的程序,向参与者强调他们拥有随时退出实验的自由,在涉及隐瞒等不安因素的实验结束后,详细地向参与者解释缘由,想方设法地使他们在离开实验室时如同来时一样身心状态良好。
思考与讨论:
《社会性动物》全书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谈论了社会上、生活中许多重要的现象,包括从众、宣传与说服、攻击性、偏见、喜欢与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是一个十分有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其贴近的学科,但阅读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晦涩无聊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将观察到的现象抽象总结成为可以解释大多数类似情况的理论。谢谢大家的认真与耐心,很荣幸和大家一起读完这本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欢迎大家从这本书开始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