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银河补习班》,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爸爸!
《银河补习班》上映过半月了,尚且不去猜测这部影片最终能取得怎样的票房成绩,反正我们一家去影院看了,并且不约而同都给了好评。我和孩子看完后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太太太希望能有一个像马皓文那样的爸爸了!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成长。一起看看我在这部电影里挖到了什么宝?
电影里的爸爸马皓文似乎有种变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别人都感叹朽木不可雕也,而他却让朽木恢复生机,茁壮成长!这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
【看《银河补习班》,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爸爸!】首先,马皓文从来都没有把孩子当作朽木,在他眼里,孩子就是他最心爱的孩子,他为有这个孩子感到骄傲,这和孩子做了什么没有半毛钱关系。电影一开始,马皓文作为运动会的火炬手,在属于他的这个光辉时刻,他毫不犹豫地与亲爱的儿子一起分享,孩子是他的骄傲!
其次,马皓文对孩子始终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是无条件的信任,不依靠取得的成绩去判定孩子。在他每次和教导主任进行论辩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受外界对孩子评价的影响,因为他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身心健康的,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很多家长都希望培养出自信的孩子,但行动和目标却南辕北辙。电影中马飞的妈妈,用学校带偏颇的目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毫无成就感;同时选择有条件的信任,即能考取清华北大就是好孩子。考取清华北大没毛病,但如果只是在孩子获得荣誉的的那一刻家长才赋予孩子信任,而在升学考试的漫漫求学过程对孩子缺乏信心,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在求学的路上自暴自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始终用信任给孩子带来充分的滋养,开花结果是顺带的事;而选择在孩子取得成绩后才给与肯定的行为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了。
第四,马皓文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当马飞的成绩考到倒数第五时,他没有焦虑,没有受到他和学校下的的那个赌注的影响,而只是看到孩子从倒数第一的成绩进步了5个名次。 因为成绩在他来看不是学习的目标,而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木筏,一次次的努力就像一次次的航行,向目标靠近。而在马飞的妈妈的台词中没有发现关于马飞优点的描述,有的只是不足和要求。往往在亲子关系中,不是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而是家长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所以,事态就像家长认为的那个样子发展。
第五,马皓文一直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真正的独立从开始独立思考开始。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如果把考入北大清华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呢?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高考也一样。人生是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考入名校可以是人生航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木筏,但绝不是人生的彼岸。马飞有着很清晰的人生目标,所以高考择校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航天。进高校进修是为了实现他的航天梦想。因为思路清晰,所以不容易受旁人的影响;因为思维独立,所以他的每一次践行都是在为自己的前程负责,少一些对他人的埋怨,多一分包容与感恩。
第六,马皓文也有情绪不受控的时候!哎呀,看到这里松了口气,这位优秀的爸爸终于也有接地气的表现了!在他为桥梁倒塌事件请求申诉屡屡受挫的时候,他压抑不住心理的怒火对兴致勃勃前来告诉他航天展消息的马飞大发雷霆,但是事后,他很快承认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了,因为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这样类似道歉的表达的背后是爸爸对自己情绪,行为的积极面对与接纳。这是一次很好的情绪课,在日后父子相处遇到问题与冲突时都可以真诚的面对与交心的沟通。而在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关系与冲突不能很好的面对与化解,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留着一个印迹。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即便在当下,家校共育似乎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但是很确定的是家校共育是大势所趋。学校不再是批量生产人才的工厂,每个孩子的鲜活个性需要家长用心的发现与滋养,而把孩子的教育全权寄托于学校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尽管马皓文在《银河补习班》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家校共育的榜样,但是看完后还是感叹“臣妾做不到啊”,作为家长我们也一直在与孩子不断成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路上,这就是孩子赋予我们的成为完整的人的机遇吧。共勉!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第三节|第三节 快乐和幸福(12)
- 开学第一天(下)
- 死结。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