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读书会,感悟身边的微教育

《微教育》第二场读书分享会如约在项城课题群CCtalk平台如火如荼的进行,而今天不同于以往,今天是我和老妈一起倾听的,还有时不时出现在电脑旁的两岁多小侄子。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和老妈面对小侄子会产生很多分歧,自从上次老妈无意中翻看了几页《微教育》,就叮嘱我:这本书看着不错,你可要好好看完,认真记笔记。而听说《微教育》有分享会,妈妈便早早的收拾完毕,等候在电脑旁,坐等这场饕餮大餐。

时永霞老师主要分享了《微教育》的第五辑:生命的连接。时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观点:请不要把孩子当作孩子,请把孩子当作孩子。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却又有机的统一于“度”的问题。过于把孩子当孩子,孩子会缺少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过于把孩子不当孩子,就会违背教育规律,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反观我小侄的教育,我认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不应该学习太多知识型东西,而我妈就认为应该多学习,以开发智力。听完分析,我们两也达成一致: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超前发展区的知识,都可以适当教给孩子,而标准就是在娱乐中学习!
而在接下来的分享中,“不带情绪地坚持原则”的观点,也引发了我和老妈的激烈讨论。情景引入中,提到:当孩子小的时候,你带他走进一个冷饮店,孩子吵着一定要吃那个冷饮,但是孩子最近一直在感冒,吃了之后感冒会更加严重,你肯定不买。但是孩子一定要,如果不买他就哭喊个不停,甚至在地上打滚,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经抛出,群里的老师也都相继给出自己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反正我是为了他好!第二种观点:看着他闹,闹够了就该停止了。第三种观点:孩子哭的心焦,给他买了算了。第四种观点:耐心的开导孩子,不带情绪的坚持原则。当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同第四种观点,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都是前三种做法,思其本质,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支持,而是自身的修炼不够,耐心不够,面对孩子哭泣,会出现烦躁的情绪,做不到不了情绪的主任,也无法正确的引导孩子,归根结底,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带着小侄子出去玩,侄子手里拿着一辆小汽车,遇到小朋友时,有孩子想要玩他汽车,小侄子不愿意分享,那个孩子便哭闹起来,我便蹲下身子,问他:“这是你的玩具,你可以选择分享玩具,也可以选择不分享,因为这是你的玩具。不过,我希望你可以学会分享。”小侄子看看手里的汽车,又看看哭闹的小朋友,选择让他玩。玩了一会后,而他也相中了那个孩子的滑板车,哭闹着问我能否玩那个小朋友的滑板车,我也同样告诉他:“滑板车是弟弟的,弟弟如果愿意让你骑,你可以骑,如果不愿意,你就不可以骑,因为滑板车是弟弟的,他有权力做决定,就如你有权利决定你的玩具一样。” 侄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停止了哭闹,自己跑去问小朋友,虽然最后他也没能玩成滑板车,但是却没有哭闹,我想他大概是听懂了吧!
【聆听读书会,感悟身边的微教育】我和老妈的讨论还在继续,而《微教育》的读书分享会也在继续,我想屏幕后面,老师们的微教育践行也在继续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