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内心独白

很多人读王阳明是冲着成功学去的,但王阳明里没有成功学。

历史只是一个个独立的片段,任何想在这些片段中构建因果关系的人都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但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写历史,还是读历史,最终都成了某个人的思维模式,时间久了,历史已经不在是客观的事实的历史,而是观念的历史。
信心很重要,信什么反而不重要,幸福感和信心的程度成正比,和信奉的内容没什么关系。
竞争失败后,不是面对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换一种解读方式,等而上之叫哲学,等而下之叫阿Q精神。就是不面对现实,而是改变自己对现实的看法。这类做法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幸福感是一个纯粹的主观的东西。既然改变不了客观,那就改变主观呗,好听一点叫境界,难听一点叫阿Q。
心学的追求者,不是在追求做事方法,因为这里没有,他们追求的是幸福感,即心里的感受,不管客观上如何,他们只要接受了心学,内心总是幸福的。这是心学的最大作用,也就是安慰剂。
人天生就喜欢追求意义和秩序,否则便会不安,为了使自己安心,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事情意义化和秩序化,而在这个过程共,再讹谬的做法也聊胜于无。
事实上,信奉心学的人,成功者是少数,小概率事件,如果追求的是成功,更应该去追随秦桧。抛开道德的考虑,社会学上的达尔文主义确实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凶狠,狡诈,虚伪,无情和成功确实高度关联,这不是瞎猜,这是数据统计后的结果。
儒法之争本质就是义利之争,儒家是原则导向性,只讲仁义不计成败,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被看做是良性的副产品,如果失败 了,也是舍生取义。法家则是目标导向型,实现目标是最重要的,没人在意你的手段。
焦虑,而非平常心,才是成功的秘诀,也正是真实世界的运作法则,那些云淡风轻,与世无争的人只会守着他们的平常心滑落到社会的底层,如果仅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很多时候乐观比悲观更容易将我们引向负面的结果,因为前者会使我们丧失动力和审慎。
平常心让人更让容易发挥出实力,就更容易成功,但是为了成功而刻意培养平常心则是南辕北辙,那不是平常心,那是成败之心。
如果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就要用上概率思维,也就有了平常心,因为不会在乎一时的得失,概率已经保证了一切。那些一锤子买卖,又对我们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保证不了平常心的。
残酷的生存竞争注定会使“坏人”兴旺发达,其“优质基因”不断开枝散叶,而另一方面,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足以淘汰掉一大批醇儒之人。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人总是贪婪的,总是希望鱼和熊掌兼得,所以热衷于权谋术和心灵鸡汤的竟然往往是同一批读者。顺理成章的是,如果有一个榜样人物兼具权谋术和鸡汤的双重特质,那他就就一定会受到异常的推崇,于是,王阳明,曾国藩被发现了。


【王阳明的内心独白】【本文由“显瘦的青春不迷茫”发布,2017年6月26日】为申请搜狐号专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