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观潮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 ·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西湖和钱塘大潮是杭州的两张名片,一张上刻着雅静,一张书写着狂放。
宋人潘阆词存世十篇,七湖三潮比例可谓恰当。
这静七分动三分的比例,似乎是自然在冥冥之中给杭州的住民早就规定好了的。
吴越国人,自古一向是好战,坚忍,刻苦,猜忌,而富于巧智的。自从用了美人计,征服了姑苏以来,兵事上虽则占了胜利,但民俗上却吃了大亏; 喜斗,坚忍,刻苦之风,渐渐地消灭了。倒是猜忌,使计诸官能,逐步发达了起来。其后经楚威王,秦始皇,汉高帝等的挞伐,杭州人就永远处入了被征服者的地位,隶属在北方人的胯下。三国纷纷,孙家父子崛起,国号曰吴,杭州人总算又吐了一口气,这一口气,隐忍过隋唐两世,至钱武肃王而吐尽; 不久南宋迁都,固有的杭州人的骨里,混入了汴京都的人士的文弱血球。
于是现在的杭州人的性格,就此决定了。
我们不去考究杭州原住民性格的基因,我们今天只谈谈词,说说潮以及弄潮儿。
到了八月十八这一天,杭州人是倾城而出,拥挤至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此刻钱江潮排山倒海、声容俱壮。再看钱塘江头早已立着百余位弄潮儿,有僧人,也有儿童,个个披头散发,颇有古代越地“断发文身”潜入深海的古风。
他们赤手赤足迎着铺天盖地、迅猛席卷而来的潮头,起伏腾跃,摆着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奇异姿式。这是一场对潮神的盛大的祭祀。舞者全部都是英勇无畏的健儿。他们个个身手不凡,踏浪如履平地。场面让人眩目惊心!
这样的盛况,自然少不了皇帝。这个时候,皇帝与近臣也会出来观潮,而且出动上千艘舟舰,从西兴、龙山两岸排布开来,以壮弄潮的声势。兵士们也会在潮水中一会儿展旗、一会儿舞刀、一会儿弄枪。向皇帝和市民作水战的汇报表演,试炮放烟、火箭齐飞,弄得满江迷蒙,现场欢声雷动。
而欢呼声最为响亮的还数弄潮儿们凯旋回城的那一刻。

临安市民端出丰盛的酒肉、拿出犒赏的铜钱递到弄潮儿面前,弄潮者则高扬着手中未被潮水沾湿的旗帜向市民夸耀他的能耐,市民们报之以欢呼和鼓乐。这一刻,全城为这些弄潮英雄而狂,拥挤的人群中又有多少年轻的佳丽对这弄潮儿芳心暗许……
全篇到最后戛然而止,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所有的响动和画面仿佛都在此刻冻结进时空,凝结在回忆里。
【钱塘观潮】潮来时万马奔腾,潮去时平静如画。
一切如昨,仿佛一切没有发生,又仿佛一切又都发生过了,而且惊天动地。
钱塘江的潮,在古代一定比现时还要来得大。这从高僧传唐灵隐寺释宝达,诵咒咒之,江潮方不至激射潮上诸山的一点,以及南宋高宗看潮,只在江干候潮门外搭高台的一点看来,就可以明白。现在则非要东去海宁,或五堡八堡,才看得见银海潮头一线来了。这事情从阮元的《揅经室集·浙江图考》里,也可以看得到一些理由,而江身沙涨,总之是潮不远上的一个最大原因。

故而那雄壮激昂的浪潮,健壮矫捷的弄潮儿,万鼓齐噪,万马奔腾的惊天响动,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我们也只好在后来的书页之间做粗浅的领略了………
浪涌千仞向天横,击水中流,弄潮健儿何惧天怒!作者借由弄潮儿同大自然奋力搏斗的无畏精神,抒发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相传苏东坡很喜欢这首词,亲自把它抄写在屏风上,后来,他三度到杭州做官,不知道有没有去看看钱塘江上的弄潮儿表演。
时光川流不息,在历史长流中,你我似乎也该轰轰烈烈做一回弄潮儿,展一展生命拼搏的本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