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用“爱”养一个自律的孩子)
疫情期间,朋友圈中看到了许多妈妈的焦虑:孩子没有自律能力。
表姐也同样如此,她上二年级的儿子,作业不盯着他,他就会写的一塌糊涂,应付了事;一个小时的写作业时间,他有40分钟一会玩玩铅笔,一会吃点零食,一会上个厕所;每天会寻找各种空隙看电视,玩手机。
对此,表姐也尝试了一些办法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规划,比如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先看电视后做作业),可是都无济于事,孩子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看起电视就没完没了。
相信这种场景,很多妈妈再熟悉不过。
面对孩子不自律,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不断的用各种学来的育儿方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可是最后发现作用微乎其微,孩子还是“不管不行”。
其实,孩子“不自律”的行为只是表象,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不自律”背后的心理状态,“不自律”背后的信念。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认为:“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对自我价值认可的信念,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只要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他才会尊重自己,才会珍爱自己,才会自尊自爱。
只有一个孩子自尊自爱,他才不会得过且过,应付着每天的学习和作业;他才不会容忍自己止步不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不自律”的孩子,我们看到他内心的“低自我评价”了吗?我们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了吗?
孩子的“自律”源于爱的推动
1.什么是自律?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碰到许多父母从小就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事事都希望孩子井井有条,按部就班,每件事都给孩子安排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节奏生活,由此形成自律的能力。
然而父母也常常事与愿违,发现孩子只要没有人约束,孩子就会肆意妄为,我行我素,毫无自律可言。
所以,父母的“安排”,父母的“控制”,只会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意愿,这是“他律”,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的“控制范围”,远离了父母的视线,孩子就会放纵自己。
所以,孩子的“自律”不是父母刻意培养的结果,孩子的自律源于爱的推动。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书中说: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如果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的孩子照样会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拥有父母“爱”的孩子,才会“认可自己”“爱自己”,才会懂得自尊自爱,他拥有让自己一切都变好的主动意愿,这是孩子的“自律”。
2.爱是什么?
《少有人走的路》中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扩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书的作者讲到他的一个患者,胆小畏难,性格谨慎内敛。患者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她因为担心我在外面受伤害,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她仍然不愿意让我做校车上学。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她才终于同意我做校车,她真的太爱我了。”
这真的是爱吗?这是被“伪装”的爱,是妈妈借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一切。
心理学家艾.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爱”的目的,永远都是心智的成熟,人的成长,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都不是“真爱”。
如何爱孩子,孩子才能拥有自律
1.爱不是感觉,是一种行动
有的父母说“我爱孩子”,可是当孩子要求父母陪着玩游戏,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却因为自己想要“玩手机”,而不断地推辞和拒绝,这不是爱。
有的父母说“我爱孩子”,可是当孩子只是做错了一道题时,父母便会怒不可遏,恶言相向,这不是爱。
有的父母说“我爱孩子”,可是自己的生活确是混乱不堪,一塌糊涂,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是你愿意放下手机,好好的陪伴孩子玩他喜欢的游戏。
真正的爱,是你愿意平心静气,和孩子一起面对他正面临的痛苦。
真正的爱,是你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成为孩子的榜样。
爱,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声称“我爱你”,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父母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对孩子付出“爱”的行动,孩子就会慢慢地内化父母的爱,认为“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的”,最终转化成自尊自爱。
如果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过“爱”,他就没办法懂得自尊自爱,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孩子,内心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发展和完善自我的。
2.“先苦后甜”的自律源于父母的及时满足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来到一所幼儿园。
在每个孩子面前放有一块棉花糖,孩子们可以选择当下就吃掉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再吃,选择等待15分钟的孩子还可以额外再奖励一块棉花糖。
30年以后,米歇尔通过追踪发现,那些抵制住诱惑选择等待15分钟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普遍具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幸福的家庭,更优秀的人生表现。
因此得出了一个风靡世界的延迟满足理论:
“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的糖吃”,长远来说就是“拥有‘先苦后甜’自律能力的孩子,成就更高。”
因此,许多父母就开始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孩子要吃糖,要玩具的时候不要马上就买,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这个实验只是说明了“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将来更优秀”,但是并没有说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拥有延迟满足能力。
事实上,为什么有的孩子忍得住?恰恰是因为他的需求从小都是被父母及时满足和照顾的。
因为被父母及时满足和照顾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就拥有安全感,内心是被父母的“爱”填满的,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自己的需求终究都是会被满足的,所以他们不会贪图一时的“甜”,而牺牲更多的“甜”,他们会选择忍耐一时的“苦”,先苦后甜。
相反,那些从小不被父母及时满足,得不到父母充分照顾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会感觉整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们会紧紧抓住眼前的一点“甜”,甚至会提前透支未来的“甜”,因为他们的内心是“匮乏的”,他们恐惧“得不到”,所以他们不会选择等待,不愿意先苦后甜。
被刻意训练“延迟满足”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的恐惧,反而无法建立先苦后甜的自律;而被父母即时满足的孩子,因为心中对“被爱”的坚定,就会选择延迟满足,先苦后甜。
3.父母与孩子建立“支持与自由”的平衡关系
《他人的力量》一书中说:“你如何感知自身对生活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如何支持那种能力,以及如何同时让你对此负有责任。”
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尔夫球选手杰克.尼克劳斯,回忆自己在十几岁时参加的一次比赛,打完一个回合以后,父亲认为他有一杆球打的不是很合理,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打出那个特定的一杆?”他看着父亲说:“爸爸......这是我的比赛”
“我的比赛”既坚定地向父亲显示了“我”对于自己比赛的主人翁意识,也预示着父亲会尊重他对自己比赛如何表现的自我控制感。
杰克.尼克劳斯说;
“他相信我,支持我做的事,而且总是在我身后......父亲很少主动向我提供打高尔夫球的建议,但如果我问的话他肯定随时奉陪”,这就是支持与自由的平衡,父亲既给予了他需要的支持,也给了他选择的自由。
这种“支持与自由”的平衡,意味着,父母支持孩子的选择,但同时孩子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其中既没有父母的“控制”,也不存在父母的“放任”,有的是“自由”和“责任”,这是真正的爱。
在这种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没有父母的评判,没有父母的包办,没有父母的漠视,拥有的是“自我控制”,“自我负责”的自律能力。
父母能给孩子的只有“爱”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太多的父母总喜欢“安排”孩子,“控制”孩子,以期达到“自律”的效果,殊不知,自律只有源于内心的“我想要”“我可以”,才是真正的自律,而不是“你想要”“你应该”的“他律”。
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是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是呀,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只有我们的爱,我们的爱让孩子懂得“爱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尊自爱”。
【《少有人走的路》(用“爱”养一个自律的孩子)】自尊自爱成为孩子人生的起点,当面对问题时,孩子会选择成长而不是堕落,孩子会选择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孩子会主动采取一切措施来照顾自己,发展自己,而自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人间词话的智慧
- 《一代诗人》37期,生活,江南j,拨动心潭的一泓秋水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
- 书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