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欣赏一件事物,常规的眼光往往是错的

几个月前,小区几个家庭聚会了一次,讲了一些如何欣赏文章的内容,以唐诗做了一些说明,现在百无聊赖,发出来吧。
不过换了一个题目,原来的题目是“漫谈唐诗与人的情绪和感觉的通融”,不过觉得这样的题目应该是没人看的,所以换了一个还算是能吸引点点击率的标题吧。虽然这个题目也不算是个题眼。


一.思维方式,欣赏中国古诗词必须要了解的一些小知识
在讲诗词之前,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人的情感对于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古至今都是非常感性的,我们喜欢用很宏大的思维来概括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事情,而不善于考究其中的逻辑关系。但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没有逻辑,而是这种逻辑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不是用量化的形式考量世界的一种逻辑。西方的思维恰恰和我们相反,他们喜欢用很量化的标准去考虑问题,宏观性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存在或者不理解的。所以现代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体学等学科,量化的公式用地很多,基本上现代科学的体系大多都是来自西方,即使是哲学这样较为宏观的方式,西方也是喜欢用很精确的统计学来衡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没有认识,恰恰相反,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或者宇宙的认识,几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产生了。例如湖北出图的曾侯乙墓,曾侯乙的棺材板上就有北斗七星的精确图示意;还有中国曾在三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一本书叫《甘石星经》中,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彗星的记载,这就说明了中国人观察这些星象,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山海经》大家都听过说,里面的山川河流,经过现代专家的考证,基本上也证实了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文字后面,其描述的情况,是非常准确的。
所以中国的各项科学,基本上很早就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程度,可以说是现代一切科学形态的老祖宗。
但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感性,尽管出现了很多现代科学的萌芽状态,但是我们的感性思维从来就没有用一种量化的、标准化的程序来解释、描述这个世界,或者描述我们——人——这个主体。
例如我们解释宇宙的诞生,常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描述;解释天地万物地运行规律,用“气”这个词汇来解释;解释人的情绪,用“元气”来阐释;解释人的思维开窍,用“顿悟”来说明,等等。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标准去看这些解释的话,基本上都很难理解。什么是“气”?尤其什么是“元气”?什么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所以中国人喜欢说差不多就行。做个饭也是,撒盐,倒油,都用“少许”、“差不多”、“大概”描述。而国外的思想就是必须要精确到一定的标准,例如多少克盐,多少克油。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观念,中西方其实没有优劣之分的。只是我们中国人往往用这种感性的方式,反而推动了文化艺术地极大发展,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文化艺术成就极为耀眼的国度。因为感性方式的最终走向,就是关照我们自身,就是关照人。而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本体。
感性思维让我们中国人更多地以自身本体为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进而将自我的感情投射到外物上,所以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各个题材都极为繁荣。因为人的情感可以无限扩大,喜怒哀乐愁,人在中间的心理变化过程相当复杂,这种情感是用任何公示概括不了的,所以中国的诗词歌赋文章,可以说,都是人的情感的投射。当中国的诗歌已经达到了高峰的时候,西方还在蛮荒的原始森林中打猎呢。现代精确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在没有情感化支撑下的西方国度,蛮荒将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一旦建立,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加速度就会非常之快,基本上两三百年就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非常先进的现代。所以我们看国外的历史,工业革命前,很原始,工业革命后,很现代。再看中国,一直就像一条静水流深湖一样,不紧不慢的流着,看不出其中的变化。感性思维造就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很平稳的,而理性造就的历史就会非常动荡。单拿中国来说,正是因为感性历史的这种平稳性,所以中国的文化发展,能够沉淀的非常深厚,毕竟有时间让它来沉淀。
二.人的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以农立国,竟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会写诗写词写文章的国家,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被繁重艰苦的劳动所牵制,怎么会创作诗歌呢?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农民,才是诗歌繁荣的伟大创造源头。例如中国诗歌的源头一般认为是肇始于《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诗歌最早是从西周初年开始的,最晚的诗歌创作时间,产生在春秋时期。里面的诗歌,时间间隔约有五六百年。分为“风雅颂”,“风”是产生于民间的创作,“雅”是朝廷正声,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主旋律的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比如祭祀祖先、山川神灵,用的都是“颂”这种形式。在诗经中,“风”共160篇,“雅”105篇。“颂”40篇,大家可以看到“风”是占据了部分篇幅的,而“风”就是来源于民间。
《楚辞》就更不用说了,其中的题材大多取材于楚地民间,也就是今天湖南湖北接壤的那一带,只不过是经过了屈原的加工,最后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可以说,楚辞,也是一种民间的产物。
我们现代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后代,因此农民的这种情绪的传染,其实是覆盖到所有的社会阶层的。因此文人也好,贵族也好、三教九流,基本上都会产生很多情绪。感性的思维往往造就了很多人喜欢用多种形式来抒发心中的所想所感。虽然情绪这种东西的共性,最早基本上都是从农民这个群体中产生并辐射的,但是情绪的传播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情绪的变体会非常复杂。因为情绪是一种非常非标准化的东西。
例如,我听起来很好笑的事情,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就是痛苦的感觉。我认为丑陋的东西,对方往往感觉到是美丽的。而且人类的情绪往往会结合在一起,产生很多种微妙的感觉。例如,有的人被爱情伤害了,哭着哭着就笑了,很多时候,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其实都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还有的时候,我们会莫名的感觉到悲伤,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悲伤。而且情绪在很多时候是和因果关系没有什么关系的。例如一个女孩子大姨妈来的时候,情绪会非常糟糕,我们会说这里面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大姨妈来的时候,身体各个系统的一些代谢,或者产生的一些物质,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暴躁,结果女人就在例假的时候发脾气。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做是因果关系导致情绪的爆发。那么一个人突然莫名地哭起来,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问她,她也就是说,我就是想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谁也不知道。可以说这个女孩子多愁善感,可以说这个女孩子神经病,但是多种原因,究竟是哪一个因果关系导致她“哭泣”——这个结果呢,这恐怕不是因果关系能解释得了的。
另外,对于因果关系,我们也有很多的误解。例如,有一种结论说,夫妻双方的生长地离得越远,通过结合之后生出来的小孩就越聪明。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远,所以结合之后生出来的孩子就聪明。其实我们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对的,孩子聪明是结果,但是这个“因”绝不是因为地域远,而是因为双方的父母聪明,所以才导致孩子聪明,和地域根本没啥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夫妻双方有能力从大老远的地方结合在一起,本质上是由于夫妻都聪明,所以才能走到一起。因为聪明,才能让你有能力跳出原来生长的地方,毕竟之前大家的活动半径都不出十几公里之外,而当时基本上,只有学习才能让你去更远的地方求学,于是聪明人都聚集在一起的前提,是因为大家都是因为学习好,才产生了坐在一起的可能,那么,异地之人最终结合成一家的概率就高了,因此生下来的小孩聪明的概率就高。
所以因果关系只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情绪的东西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因果关系解释不了。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发现解释情绪的其他方式,因为情绪这个东西太复杂了。
诗歌就是一个复杂情绪的载体。有时候并不能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而需要体会。
三.理解中国的古诗词
中国的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高度升华的艺术形式。基本上分为山水、边塞、战争、爱情、田园、别离、闺怨、隐逸、政治、怀古等,基本上人类的情感都体现在诗词中了。以两首诗歌(第一首写愁叹,第二首写怀古)
第一首:
增妓云英(罗隐)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首诗歌主要是讲罗隐怀才不遇,十二年前看到云英是乐营中的一名曼妙女子,十二年后,罗隐仍未中举,而云英虽仍旧曼妙身姿,但是依旧未脱妓籍。罗隐感同身受,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就感觉到一阵阵沉痛的叹息。中间有怀才不遇的悲叹,有对同是天涯沦落人云英镜况未变的感叹,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叹,也有对世事苍茫的浩叹。给人一种非常悲哀的苦楚。这种感觉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还不能大声呼喊嚎叫所能发泄,只能默默承受。但是在这个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熟人,与自己的经历非常相似,这种共情的情绪就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于是情绪就酝酿出来,但是这种情绪的抒发也只能是缓缓地流出,而不是喷薄而出,毕竟科举一事,让众多学子郁积胸中,发泄的力度一般是不外露的,是内敛的。
第二首: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坐落在现在南京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南岸,是非常著名的古巷。三国时,是东吴孙权驻扎禁卫军的驻地,士兵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所以称之为乌衣巷。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谢安,都曾经在乌衣巷里住过。后来,王家和谢家逐渐壮大,王羲之和谢灵运,分别是这两家的杰出人物。到了隋朝的时候,乌衣巷破败,王谢两家逐渐败落,乌衣巷就完全笼罩在萧条的气氛中。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曾经繁华的世家大族,现在门庭冷落,死的死亡的亡。这首诗说明了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之前豪华的世家大族,也有败落的一天,正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世事无常,那些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远去了。
当前,中国的农村正在进行城镇化,很多农村的老房子都破败了,当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回到我们从小生活的那个村庄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时候的往事,然后心里面自然升起一种感慨,一种惆怅满怀的感觉。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时光的飞逝和岁月流水般的远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当代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历史,告诉我们为了珍惜现在的一切也好,还是追求更好的明天也好,历史还是照样发生,照样夺走一切该夺走的东西。有时候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生叹息。
诗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时间关系,就总结到这里。诗歌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遗产,现存唐诗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但是痛心的是,绝大部分的诗歌都散佚了,也就是说,我国的唐诗数量原本是非常非常多的,因为当时基本上都是全民皆诗人。从这留存下来的少许的唐诗中,我们只有不断体会,不断用经历来感受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才会体验到我们的真正的生活、人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读诗歌,其实就是读我们自身的故事,而且,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首唐诗,关照的主人公,其实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欣赏一件事物,常规的眼光往往是错的】感谢大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