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01我坚信,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运用(运用首先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2020-03-20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其实这句话以前就有人说过,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就像我每天所做的笔记,其实读也可以,但是仅仅是读印象不够深刻,甚至有时候读过就忘,一开始,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其实,你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就像阅读素养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词一样:理解、运用、评价、反思、投入。知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那是“两脚书橱”。
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最近在进行网络上课,发现在进行互动时,如果教师问的是显性的知识,其实第一个同学在互动面板上打了出来,全班都看得见,因为他是唯一的,这可以叫做知识,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能力。
今天,在讲解作文时,我让学生在互动面板上描写“他很善于和人亲近”和“他年纪大了”,要求用到细节,此时,我才发现,学生对怎样写细节并不知道,尽管,我讲了什么是细节,这只能说,学生掌握了细节的知识,但是,他却没有运用他的能力。
这一点,是网络上课优于现实课堂的地方,学生的思考是真实的,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的,就像有研究者说“要直奔学生的认知障碍”,而不是在一些“知识”上下功夫,应该在如何“运用知识”上做思考。
02首先应当改变对“知识”“知道”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看法。我喜欢让学生写小练笔,以前我以为我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的第一首素材,现在,我知道了,我的着意点是让学生思考生活,这种思考就是借助语言认识周围的事物和想象,从中让学生认识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这其实就是一种创造。
03“知道”就是会运用知识。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
04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因而也是认识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
浓缩一下就是: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体味语言,认识世界。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思考人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体味语言。借助祖国的语言认识世界,思考生活。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出发点,也是语文的根本点。
05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最后一点,一线教师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06要教会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语言!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Ⅴ爱阅读,亲子互动——打卡第178天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成长”读书社群招募
- 上班后阅读开始变成一件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