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完vue3的变化之处
在通读了vue的官网文档后,我记录下了如下这些相对于2.x的变化之处。
1.创建应用实例的变化
之前一般是这样:
let app = new Vue({
// ...一些选项
template: '',// 字符串模板
render: h => h(App)// 单文件情况下
})
let vm = app.$mount('#app')
app === vm// true
而现在变成这样: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import App from './App.vue'
let app = createApp({
// ...组件选项
})
let app = createApp(App)// 单文件情况下
let vm = app.mount('#app')
app === vm // false
改成这样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对
Vue
的全局配置会影响每个创建的实例。2.
data
选项变化
之前在非组件的情况下创建实例可以使用对象,但是现在所有情况下都只能使用一个返回对象的函数。3.生命周期变化
beforeDestroy
=>beforeUnmount
,destroyed
=>unmounted
,另外新增了两个生命周期renderTracked
和renderTriggered
,用来跟踪虚拟DOM重新渲染。4.事件监听支持多个处理函数 在3.0中
v-on
指令可以绑定多个处理函数: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one(){},
two(){},
three(){}
}
}
绑定多个函数时必须使用内联函数调用方式,即不能只写一个函数名。
5.实例多了一个数据选项:
emits
显式声明该组件能触发的自定义事件,就像props
属性一样,可以是简单的字符串数组,也可以是对象,同样的,对象类型的话可以用来定义校验,使用方法如下:export default {
emits: ['change', 'select'],// 数组类型
emits: {// 对象类型
change: null,// 没有验证函数
select: (arg) => {// 接收this.$emit('select', ..args)的args参数
return true// 返回true或false代表事件参数是否有效,校验失败事件还是能正常触发,但是控制台会弹出一行警告信息
}
},
methods: {
emit() {
this.$emit('change')
this.$emit('select', 1, 2, 3)
}
}
}
该声明是可选的。
6.新增了
v-is
指令
这个指令用来承担2.x版本里的特殊attributeis
的部分功能。在2.x里
is
可用在两个场景下,一是用于动态组件component
来切换要渲染的组件,二是用于在使用DOM模板时的一些HTML元素的限制,比如ul
元素里只能出现li
元素,这样当ul
里使用自定义组件时浏览器会认为是无效内容,此时可以使用is
属性:
而在3.0版本
is
只能用在component
上,上述功能需要使用v-is
来代替:
注意上述的单引号是必须的。
7.未声明的
emits
因为新增了类似props
的选项emits
,如果某些传递给组件的属性并没有在props
声明,那么可以通过$attrs
属性来访问,事件监听器也一样:
// 子组件
export default {
emits: ['change'],
created(){
console.log(this.$attrs)// { onSelect: () => {}}
},
}
【一文看完vue3的变化之处】另外,在2.x中这些未声明的
props
或emits
会直接继承到该组件的根节点上,比如:
但在3.x中组件支持多个根节点,当出现多个根节点时,属性将不会主动继承,需要手动给需要继承属性的组件进行绑定,如果一个都没绑定的话vue会给出警告:
8.
v-model
的变化
在2.x中给一个组件自定义v-model
一般是这样的:export default {
model: {// v-model默认是利用名为value的prop及input事件,可使用model选项来修改
prop: 'checked',
event: 'change'
},
props: {
checked: Boolean
},
methods: {
emit() {
this.$emit('change', true)
}
}
}
/*
*/
在3.x中
v-model
指令多了一个参数,比如:v-model:https://www.it610.com/article/https://www.it610.com/article/value="value"
,所以就不需要使用model
选项了,vue
会直接利用value
属性及事件名update:value
:export default {
props: {
checked: Boolean
},
methods: {
emit() {
this.$emit('update:checked', true)
}
}
}
/*
*/
当然你也可以省略
value
,这样会默认绑定到名为modelValue
的prop
上:export default {
props: {
modelValue: Boolean
},
methods: {
emit() {
this.$emit('update:modelValue', true)
}
}
}
/*
*/
这样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绑定多个
v-model
:export default {
props: {
modelValue: Number,
checked: Boolean,
value: String
},
methods: {
emit() {
this.$emit('update:modelValue', 1)
this.$emit('update:checked', true)
this.$emit('update:value', 'abc')
}
}
}
/*
*/
最后一点是3.x支持自定义
v-model
的修饰符,大致就是修饰符也能通过props
获取到,然后可以根据修饰符存在与否进行一些对应的数据格式化操作:/*
*/export default {
props: {
modelValue: Number,
count2: Number,
modelModifiers: Object,// 没有参数的v-model的修饰符数据,名称为modelModifiers,对象格式:{double: true},如果修饰符不存在为undefined
count2Modifiers: Object// 带参数的v-model的修饰符数据名称为:参数+"Modifiers",对象格式:{double: true},如果修饰符不存在为undefined
},
methods: {
emit() {
// 在这里可以根据modelModifiers和count2Modifiers的值来判断是否要进行一些数据操作
this.$emit('update:modelValue', xxx)
this.$emit('update:value', xxx)
}
}
}
9.响应式
provide/reject
provide/reject
默认是没有响应性的,父组件的provide
值变化了,子组件使用reject
接收的值不会相应更新,在2.0中,想要使它变成可响应比较麻烦,下面这种方式是不行的,父组件的count
变化了子组件的count
并不会变化:
{{count}}
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count: this.count
}
},
data: {
count: 0
}
}
vue
2.x文档里有个提示:提示:后半句我的理解是如果provide
和inject
绑定并不是可响应的。这是刻意为之的。然而,如果你传入了一个可监听的对象,那么其对象的 property 还是可响应的。
provide
返回的对象的属性值是一个可响应对象的话,那么是可以的,比如: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count: this.countObj
}
},
data: {
countObj: {
value: 0
}
}
}
这样的话修改
countObj.value
的值,子组件会相应的更新,但是如果想像上面那样依赖count
的值,即使你使用computed
也是不行的: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count: this.countObj
}
},
data: {
count: 0
},
computed: {
countObj() {
return {
value: this.count
};
}
}
}
那么就只能使用
watch
和Vue.observable
方法来配合实现:let countState = Vue.observable({ value: 0 });
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count: countState
};
},
data: {
count: 0
},
watch: {
count(newVal) {
countState.value = https://www.it610.com/article/newVal
}
}
}
但是在3.x中就比较简单了,可以直接使用组合式api里的
computed
方法:import {computed} from 'vue'export default {
provide() {
return {
count: computed(() => {
return this.count
})
};
},
data: {
count: 0
}
}
后面这些在子组件里使用的时候都需要访问
count.value
属性。10.异步组件 在2.x中,异步组件一般使用如下方法定义:
// 全局
Vue.component('async-component', () => import('./my-async-component'))
// 局部
{
components: {
'async-component': () => import('./my-async-component')
}
}
在3.x中新增了一个函数
defineAsyncComponent
来做这件事情:import { defineAsyncComponent } from 'vue'
const AsyncComp = defineAsyncComponent(() =>
import('./components/AsyncComponent.vue')
)// 全局
app.component('async-component', AsyncComp)
// 组件内
{
components: {
'AsyncComponent': AsyncComp
}
}
11.过渡class的变化 3.x和2.x一样,仍然有6个class,意义完全一样,唯一的变化只有
v-enter
->v-enter-from
、v-leave
->v-leave-from
两个名字以及enter-class
->enter-from-class
、leave-class
->leave-from-class
两个自定义类名的变化。12.自定义指令变化 在2.x中提供了
bind
、inserted
、update
、componentUpdated
、unbind
五个指令,在3.x中新增了一个,一共有六个:beforeMount
(指令第一次绑定到元素并且还未挂载到父组件上调用,对应于bind
,用来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mounted
(绑定元素的父组件被挂载时调用,对应inserted
,但是inserted
的描述里说仅保证父组件存在但不一定被插入到文档中,mounted
的描述里没有这句话)beforeUpdate
(在包含该组件的虚拟节点被更新前调用,对应update
)updated
(在包含该组件的虚拟节点及其所有子组件的虚拟节点都更新后调用,对应componentUpdated
)beforeUnmount
(在卸载绑定元素的父组件前调用,为新增钩子)unmounted
(指令与元素解除绑定且父组件已经卸载时调用,对应unbind
)总的来说改名后的自定义钩子和vue本身的生命周期钩子趋于一致。
13.新增Teleport 在2.x中有一个常见的痛点:
在上述组件里包含了两个子组件,像这种弹窗或loading组件一般都是希望它们的DOM节点直接挂在body元素下,这样在样式尤其是层级上比较好控制,但是实际渲染出来是在这个div节点下的,那么就只能把这两个组件移到body下,但是逻辑上这两个组件又是属于该组件,所以就比较不爽。
在3.x中新增了
teleport
组件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将需要提到外层的组件放到
teleport
标签里,通过to
属性来指定要挂载到的元素,to
可以是有效的元素查询选择器,比如id选择器,类选择器等。14.渲染函数的变化 在2.x中使用
render
函数需要使用注入的方法来创建虚拟节点,示例如下:Vue.component('my-component', {
render(createElement) {
return createElement('div', '我是文本')
}
})
在3.x中使用vue对象的静态方法来实现:
Vue.component('my-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Vue.h('div', '我是文本')
}
})
h
函数接收的参数和createElement
基本都是tag
、props
、children
,但是props
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事件绑定:Vue.component('my-component', {
render(createElement) {
return createElement('div', {
on: {
'click': this.clickCallback
}
})
}
})
Vue.component('my-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Vue.h('div', {
onClick: this.clickCallback
})
}
})
在2.x中不支持
v-model
,3.x
中已经支持了,其他变化之处也很大,需要读者自己去详细了解,这一节的官方文档应该还需要完善,props
的具体描述并未看到,但是大致的改变就是更加扁平化,比如2.x的结构:{
class: ['xxx', 'xxx'],
style: { color: '#fff' },
attrs: { id: 'xxx' },
domProps: { innerHTML: 'xxx' },
on: { click: onClick },
key: 'xxx'
}
在3.x中变成这样:
{
class: ['xxx', 'xxx'],
style: { color: '#fff' },
id: 'xxx',
innerHTML: 'xxx',
onClick: onClick,
key: 'xxx'
}
15.插件开发的变化 在2.x中注册插件时调用插件的
install
方法时会注入Vue
对象和参数对象,在3.x中因为将Vue
上的全局属性和方法都移到了由createApp
方法创建的实例app
上,所以注册插件需要在createApp
方法执行之后,另外注入功能时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16.去掉了过滤器选项 在3.x中可以使用方法来实现该功能。
17.响应性原理变化 众所周知,在2.x中是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来实现数据响应的,在3.x默认使用ES6
的Proxy
来实现,并且在IE
浏览器上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进行降级。另外在3.x中增加了很多可以用来给数据增加响应行功能的方法,比如:
// 非原始值
import {reactive} from 'vue'
// 响应式状态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1
})// 原始值
import {ref} from 'vue'// 响应式状态
const count = ref(0)
console.log(count.value)
此外还新增了
computed
、watch
等等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一般在使用组合式api的情况下使用。18.新增响应式和组合式api 这个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详细的介绍它了,可以在掘金上搜索或直接去官网上看,此处不赘述。
19.ref的变化 在2.x中
ref
是用来访问组件实例或者是DOM元素的属性:
export default {
mounted() {
console.log(this.$refs.div, this.$refs.component)
console.log(this.$refs.liList)// liList会自动是一个数组
}
}
其中当在循环里使用
ref
是不明确的,尤其是存在嵌套循环,所以在3.x中ref
支持绑定到一个函数: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liList: []
}
}
mounted() {
console.log(this.$refs.div, this.$refs.component)
console.log(this.liList)
},
methods: {
setLiList(el) {
this.liList.push(el)
}
}
}
20.Vue-Router变化
vue-router
升级到了新版本,安装命令为:npm install vue-router@4
。接下来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看一下2.x和3.x的区别:
// 2.x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Router from 'vue-router'
Vue.use(VueRouter)
const routes = [
// ...
]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 ...一些选项配置
routes
})
const app = new Vue({
router
}).$mount('#app')
// 3.x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Router from 'vue-router@4'
const routes = [
// ...
]
const router = VueRouter.createRouter({
// ...一些选项配置
routes
})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app.use(router)
app.mount('#app')
除了创建路由的方式有变化外,其他也有很多细节变化,以及如何在组合式api中使用,笔者没看完,请自行阅读
vue-router
文档。21.Vuex变化 除路由外,官方的状态管理库
vuex
也配套升级了新版本,安装:npm install vuex@next --save
。同样以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看一下初始化的变化:
// 2.x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x from 'vuex'
Vue.use(Vuex)
cons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 0
},
mutations: {},
actions: {},
// ...
})
new Vue({
store
})
// 3.x
import {createApp} from 'vue'
import {createStore} from 'vuex'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
state() {
return {
count:0
}
},
mutations: {},
actions: {},
// ...
})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use(store)
vuex
的api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更多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如何在组合式api中使用。22.其他变化一览
$attrs
里也包含class
和style
- 移除了
$children
,如需访问子组件请使用ref
- 移除了
Vue
实例的$on
、$emit
、$once
方法,之前常见的使用方式现在需要自己实现或者使用其他事件库:
import Vue from 'vue' Vue.prototype.$bus = new Vue()
这一常见操作完全被干掉了,因为现在要增加全局功能的话需要通过应用实例的globalProperties
属性:
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bus = new OtherEvent()
- 支持多个根节点:
- 一些2.x的全局api都改成使用导出的方式进行使用,比如:
import {nextTick} from 'vue'
,这样可以利于构建工具去掉无用代码 - 使用
template
组件进行循环操作时,key
属性可以需要直接设置在template
标签上:
vue
的官方升级指南中也提到了,有兴趣的也可以直接去看官方文档:https://v3.vuejs.org/guide/migration/introduction.html,以及中文版:https://v3.cn.vuejs.org/guide/migration/introduction.html,如果有任何错误的话欢迎指出。推荐阅读
- 观我不是药神电影有感
- 天河水到底怎么推(取天河水啥意思?看完这篇搞清楚了!)
- mysql|一文深入理解mysql
- 数据技术|一文了解Gauss数据库(开发历程、OLTP&OLAP特点、行式&列式存储,及与Oracle和AWS对比)
- 一文弄懂MySQL中redo|一文弄懂MySQL中redo log与binlog的区别
- c语言|一文搞懂栈(stack)、堆(heap)、单片机裸机内存管理malloc
- 网络|一文彻底搞懂前端监控
- 【SpringCloud-Alibaba系列教程】8.一文学会使用sentinel
- 看完《驴得水》我失眠了
- 孕期血糖有点高怎么办(如何控制孕期血糖?看完觉得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