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 ——强势的领导人为什么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

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 ——强势的领导人为什么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秦始皇之死” ——强势的领导人为什么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 【原文】(略)
[白话文]
三十六年(前211)

有陨石落在东郡,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始皇派御史查案审问,没人承认。于是将陨石降落处周围人家全部诛杀,将陨石焚化粉碎。
三十七年(前210年)
冬,十月七日,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跟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爱他的小儿子胡亥。胡亥请求跟着一起去。始皇同意了。

[点评]
胡亥的请求随行,是不是野心家赵高的计谋呢?赵高常年跟随秦始皇,应该知道秦王政的身体状况,而他也深知,一旦秦始皇死掉,诸公子谁在他身边,谁就占了先机。“上许之”,看来秦始皇并没有充分的“警惕性”,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出巡,也许他本就“最爱”少子胡亥。总之,不管是阴差还是阳错,“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接班人问题上,却做了个最草率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葬送了秦唯一一次“挽回”的机会。
十一月,抵达云梦泽,在九嶷山祭祀舜帝,又泛舟顺江而下,游览藉柯,渡过海诸,经过丹阳,抵达钱塘,滨临浙江,钱塘大潮,波浪险恶,于是西行一百二十里,从陿(xia)中渡江,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远望南海,立石颂德。回程,经过吴县,从江乘登船,沿大海向北,到琅琊,再到之罘(fu),在海上见到大鱼,射杀之。再由之罘沿海西行,到达平原津就生病了。
始皇厌恶谈到死,所以群臣都不敢说死的事。病越来越重,自知不起,于是命令中车府令掌管符节御玺的赵高写诏书给扶苏说:“立即前往咸阳,与丧车会合,准备我的葬礼。”诏书已经封好,在赵高那里,还没有交给使者。秋,七月,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始皇崩逝在外,怕诸公子争位作乱,天下有变,于是秘不发丧,把尸体藏在始皇寝车里,始皇生前宠幸的宦官同车陪乘。所到之处,饭食照样送进去。百官照样奏事。宦官则在车里宣称皇上准奏。只有胡亥、赵高和几个宠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已经死了。
[点评]
李斯的秘不发丧的处理也是无奈之举,专制帝制环境下,接班人问题一直是困扰帝王,尤其是强势帝王的难题。
当初,始皇尊宠蒙氏一家,非常信任。蒙恬率领大军在外,蒙毅则常在朝中参与谋划,有忠信之誉,因此诸将相都不敢和他们争锋。赵高是个天阉,生下来就生殖器不健全。始皇听说他强壮有力,又精通狱法,提拔他做中车府令,守卫宫门,并教胡亥决狱判案。胡亥很宠幸他。赵高曾经有罪,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审判,蒙毅判决赵高依法当死。始皇认为赵高做事勤奋敏捷,赦免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得到胡亥宠幸,有怨恨蒙氏,就游说胡亥,矫诏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认为此计甚妙。赵高说:“还要跟丞相商量,丞相不加入,恐怕不能成事。”于是见李斯说:“皇上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还有符节御玺,都在胡亥那里。现在定谁做太子,就在你我两人一句话了。先生看该怎么办?”李斯惊道:“你怎么说出这亡国之言!这是咱们做臣下的可以议论的事吗?”赵高说:“君侯您才能之高、谋虑之深、功劳之大、人缘之好,以及扶苏对您的信任,这五条,比蒙恬如何?”李斯说:“比不上。”赵高说:“这就是了。如果扶苏继位,一定用蒙恬为宰相。君侯您就没法身怀列侯印玺,衣锦还乡了,这是显然的事!如今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希望君侯您仔细思量,定夺大计啊!”李斯被说服,于是加入阴谋,假称受始皇诏书,立胡亥为太子,重新下一道诏书给扶苏,数落他的罪状:不能开疆辟地,虚耗士卒,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能回首都立为太子;又指斥将军蒙恬对扶苏的怨恨阴谋知情不报,也不能矫正;将两人都赐死,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圣旨,哭着进到室内,准备自杀。蒙恬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立太子。派我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公子您为监军,这是天下之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您就自杀,您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欺诈呢?不如上书申辩,如果真的不准,再自杀不迟啊!”这边蒙恬相劝,那边使者却在一个劲的催快快了断他好回去复命。扶苏对蒙恬说:“父要子死,还申辩什么!”当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把他交付官吏,关押在阳周,另外任命李斯的一位下属为护军都尉,还报胡亥。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马上就想释放蒙恬。恰好蒙毅代表始皇出去祭祀山川回来。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早就想立贤德的儿子做太子,而蒙毅一直强谏说不可,不如诛杀他!”于是把蒙毅关押在代郡。
于是从井陉抵达九原,当时正是夏天,寝车里始皇尸体腐烂恶臭,于是让随从官吏载一车鲍鱼跟着,用鲍鱼臭来掩盖尸臭,从直道直奔咸阳,发丧,胡亥继位。
[点评]
赵高是阴谋家,李斯也不光彩,为了自己的私利一改从前,晚节不保,才会有今后的“黄犬之叹”。扶苏是个愚忠的人,糊涂之至,蒙恬、蒙毅在胡亥、赵高阴谋这件事上也没有什么作为。这一切是否是秦的运数。中国历史有个特点,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而这中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往往有个“缓冲”,用它自身的快速毁灭,减弱乱世的“冲击了”,将冲泻的瀑布变成平缓的水库,秦与汉,隋与唐,元与明清,民国与新中国。
九月,始皇葬于骊山,墓穴极深,用铜熔化了,堵塞地下水,墓室中堆满了奇珍异宝。又令工匠做机弩,有盗墓的穿过则自动发射,又在墓室周围挖成百川、江河、大海的形状,灌注水银。墓室顶部是天上的星辰,地部则是大地山川大海。后宫嫔妃,没有生孩子的,全部殉葬。下葬毕,有人说工匠设计建造了陵墓中的机关,知情者太多,一旦泄露,陵墓就会被盗。于是将所有工匠也驱入坟墓殉葬。
[点评]
这就是秦始皇陵的传说。穷奢极欲与残忍无道这方面,二世胡亥是始皇帝的“肖”子。
秦二世欲诛杀蒙氏兄弟。二世的哥哥子婴进谏说:“当初赵王赵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他数世的忠臣而用后胜,最后都亡国。蒙氏一门,是秦国大臣、谋士,而陛下一旦抛弃他们,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没有本事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失去信任信心,而在外让边关将士离心离德了。”二世不听,于是处死蒙毅和蒙恬。
【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晨读:《资治通鉴》[68]“秦始皇之死” ——强势的领导人为什么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蒙恬愤然说:“我蒙氏家族,从先祖到子孙,我爷爷蒙骜,父亲蒙武,到我兄弟二人,积功劳信义在秦国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将兵三十万在外,虽然身处监牢,但是只要我愿意,我仍有力量发动反抗!但是我自知必死还坚守信义,是为了不辱没我先辈的教诲,不敢忘记先帝的恩情罢了!”于是服毒自杀。
[点评]
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是个大课题,历史学家的主要观点人们也都耳目能详,所以在此不加妄笔。
不过,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强势的领导人往往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
历史有时候让人觉得巧合的有点“诡异”。秦始皇死的地方这个“沙丘”是两个先誉后毁的帝王的终结之处,当年赵国的名君赵雍,也就是赵武灵王也是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的,一代雄主落得让人哭笑不得的悲惨结局,他的死与他没有解决好接班人密切相关。此时,千古一帝,伟业盖世的始皇帝也是在沙丘宫的平台遗憾病死的,因为他也有着终生的遗憾,没有找好自己事业的“接班人”,以致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秦二世胡亥是个昏君,但是如果说公子扶苏继位就能改变秦王朝的命运吗?
当扶苏和蒙恬接到秦始皇赐死的诏书时,并不知道始皇已死,故蒙恬仍称始皇为“陛下”而非“先帝”。扶苏是始皇的长子,且天生仁孝,是以秦始皇早有立其为太子的打算。然而,秦始皇又因扶苏性格仁懦,且常为儒生辩护,恐其继位后缺乏治理天下的手腕,故将其派往蒙恬处担任监军,既是希望他能多有历练,也是希望他能够理解治理天下、攘外安内的不易,理解自己采用法家高压政策的不得已之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这种苦心安排,竟然导致扶苏与蒙恬双双被杀,万世基业亦随之葬送。可是话说回来,即便扶苏能够顺利登基继位,他又能力保大秦帝国不亡吗?恐怕也是不行的,从其接到诏书后的表现来看,扶苏完全不具备担任领袖的素质。蒙恬说得没错,秦始皇虽未立太子,但扶苏已是众望所归,蒙恬手里还掌握着三十万雄兵。如果秦始皇真的是要杀死扶苏和蒙恬,必定会有非常精细的安排,怎么可能只派个使者过来宣达诏书呢?他难道就不怕扶苏和蒙恬联手造反吗?或者换句话说,倘若这个使者不是胡亥、赵高、李斯所派,而是六国派人伪装,那么扶苏也会引颈就戮吗?你就听蒙恬的话,派人再去秦始皇那立奏请核实一下,有什么不可以?这就影响你仁孝的名声了吗?无论是从个人生命、政权稳固还是天下安危来说,扶苏都必须慎之又慎,可他竟如此容易被骗,那么将来又如何能够处理好复杂多变的朝政事务和应对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呢?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但是强将手下无强将,个中缘由,请强势的领导者多多思考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