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登陆( 二 )


如果当初设计手机时,不用触摸屏幕,而是手机搭配鼠标操作,想必没有人会购买。而如今为了协作,却用二者都不适应的方式强行融合在一起。
协同的过程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合二为一,是各自应该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传输和查找文件,将手机的界面完全展示在电脑端,然后可以实现电脑上接打电话、电脑运行手机多任务等,而实际上手机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现有多端协同是更高效还是更笨拙还有待市场考验。
2)娱乐场景的手机依赖
电脑|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登陆
文章插图
图2手机与电视协同
目前手机端和电视端有三种分享模式:镜像、应用投屏、文件投屏。而在两个终端间更广泛的还是镜像和应用投屏。
在电视端,并没有进行两个终端的强行融合,而是借助大屏端的视听能力进行展示。在投屏的过程中,手机正尝试着一步步的从投屏的过程脱离出来,保持手机的其他属性并独立运行。例如手机应用投屏时,手机变成一个触控板可操作电视,也可将其置于后台。
而在视频投屏时经常会被电话来电、手机其他操作影响而中断;电视端的切换资源、调节音量进度等等都必须绑定手机操作。
按照目前的协同方式,远远没有达到娱乐的享受愿望,而是需要不断地调试和跨端操作。而手机在投屏后,一部分转移了视听的能力,但是又增加了电视操控的能力,因此手机并没有因为投屏实现能力的释放和迁移,相反却增加了手机的负担。
娱乐场景的协同与工作场景有所不同,娱乐场景重点在观看而非操控,娱乐的愿望是享受而非效率。在手机和电视协同中,我认为应该在相连的基础上达到彼此独立,资源文件是连接手机和电视的媒介,手机提供资源,电视提供展示,电视可以被占用,手机需要保持独立。
3)跨端迁移过于自动化
电脑|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登陆
文章插图
图3跨端迁移
跨端迁移根据鸿蒙指导文档的定义为:当使用情境发生变化时(例如从室内走到户外、从办公室到车上等),之前使用的设备可能已经不适合继续当前的任务,或者周围有更合适的设备,此时,用户会选择使用新的设备来继续当前的任务,这就是跨端迁移。
现实中,当场景发生变化,任务大多都无法继续。例如:在外时手机编辑邮件,到家后迁移到平板上继续编辑。该描述出现了极大的场景跳跃,外出—到家之间有很多个步骤,有很多手机相关的场景,例如:手机刷卡、买菜支付、取快递查看取件码、电梯上又处理个微信、路上接个电话等等。
在手机不离手的任何场景下都会打断我所认为的“任务”,或者说我的“任务”是实时切换的。
而“编辑邮件”这个任务一旦进入手机后台,就不能自然(自动)迁移了。
场景变化,对人的行为就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坐地铁途中是一个人,可以自由看视频、编辑邮件。家不是一个小场景,而是一个大空间,家中会出现对话场景、餐饮场景、玩闹场景、家务场景等等。每个新场景的出现都会扰乱原有任务。每个人的行为选择是为了保证发生在“人”身上的场景秩序合理性。
跨端迁移应该是什么样?当空间和场景都变化了,需要人去判断。人会主动地判断,给该人打电话时,打语音合适还是视频合适。用户打电话时也需要判断,目前的该通视频电话是否适合转移到智慧屏?
目前可跨端迁移的场景非常少,是因为,多终端本来就是适应多场景而生的。自动迁移不应该是大的内容,例如视频/通话任务或是编辑邮件等大任务,自动迁移可以是对附属设备的更换,例如声音。当我戴着耳机听歌时,我上自己车后,可改为用车内环绕立体音响播放音乐。其原因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