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就是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但是,除了王安石之外,苏轼等五人是一派的。三苏自不必说,欧阳修是曾巩的老师,也是苏轼的考官和亲家。王安石最初与欧阳修也不错,还得到了欧阳修的推荐,后来由于政见不同,王安石与其他人分道扬镳了。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尤其是苏轼和王安石,两人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苏轼制科考试第一,是大宋立朝以来第一人。而王安石21岁中榜,本来是状元,但由于文章言辞过于犀利,被放置第四。两人都是难得一遇的人才。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竭力反对,因乌台诗案被贬。宋哲宗即位后,王安石被贬,司马光为相,苏轼青云直上。但看到司马光一派对王安石一派的疯狂打压后,苏轼又有些同情王安石,专门去拜访他。王安石亲自去迎接。由此,苏轼又遭到旧党的打击,被迫再次外放。


两个人从最初的互相欣赏,到由于变法互相敌视,最后又化干戈为玉帛。特别是当苏轼偶然看到了王安石的六言荷花诗后,竟对王安石佩服地五体投地。今天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前后长达近40年的时间。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王安石40岁左右的时候,根据自己在地方任职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改革思想,但没有被当时的宋仁宗接受。于是,王安石以母亲生病为由,回江宁的家了。直到宋神宗时期,王安石被委以重任,于是重回汴梁。太乙宫,是皇家祭祀时的场所,经常由重要官员主持,因此,王安石常到太乙宫来,并写下了数首六言诗。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1.《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宋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这首六言诗,前两居如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是景物堆砌,但却清新雅致。从鸣蜩、荷花、春水来看,描绘的应当是暮春初夏之季。由此,作者想到了江南的家。三十六陂在扬州,与王安石在江宁的家,仅有一江之隔。而“白头想见江南”一句,平常之中,却透露着浓浓的乡情,十分动人。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2.《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二》宋王安石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这首诗对上一首诗做了注脚。这两首诗写于1069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前。三十多年前,也就是1037年,16岁的王安石和弟弟跟着父亲来到京城,结识了曾巩和欧阳修,也曾经到这里来游玩过。如今,翩翩少年已成白头老人,以前的踪迹已经全然不见了,不禁令人迷茫。这既是对眼前景物的迷茫,也是对未来政治前途的迷茫,可见当时还没有当宰相。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3.《西太一宫楼》宋王安石
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欹斜。
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
在写完前两首诗后,王安石在夏末秋初之际,又来到了西太乙宫。这时,夏天的荷花已经开始凋零,杨柳横乱歪斜。夕阳西下,一缕炊烟,一副渔网,展现着一种萧条的气氛。这第一首诗,由于其独特的体例和经典的手法,被后人广为称颂,甚至被认为是宋诗的压轴之作,“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以上这三首诗,是王安石48岁左右所写的。此时的苏轼,31岁,正在丁父忧。不久回京,正赶上王安石已经拜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由于反对变法,苏轼旋即惹上了一身麻烦,最后被贬出京。但在乌台诗案中,由于王安石的保护,避免了杀身之祸。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15年后,王安石由于儿子病故,加上变法被扭曲,推行不顺而辞去相位,回江宁老家。新皇帝即位后,司马光为相,新法悉数被废。而苏轼从黄州平调汝州,在经过江宁时,特意来看望王安石,两人诗词唱和,增进了解,冰释前嫌。第二年,王安石就去世了。而苏东坡被重新启用,到京城担任中书舍人,知制诰。一次来到西太乙宫,偶然看到了王安石题壁的两首诗。特别是在第一首面前,沉思良久,最后说了一句:此老野狐精也。这句评价,高度认可了王安石的“偏邪、老练、精干”,确定了对王安石“亦正亦邪”的奇才的认识。之后,苏轼便和了两首诗: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宋苏轼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第一首诗是怀念王安石的。在苏轼拜见王安石时,王安石曾劝他:劝我试求三亩宅。现在风和日丽,天气很好。但劝我归耕之人已然不在了,感慨而悲伤。第二首诗,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看法:何必非要史上留名呢?看看以前的王谢乌衣巷口,都已经被野草覆盖了。既有批评之意,更有惋惜之情。


王安石去世后,苏轼偶然看到了他的荷花诗,并做出了如此评价
文章图片
苏轼回京后,还主持了一次考试,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弟子都被提拔。黄庭坚和张耒也跟随苏轼来到了西太乙宫。面对此情此景,两人也是感慨万千。于是,各自都写下了和诗,而黄庭坚更是写了四首,可见感慨之深。先将其诗附后,供大家赏析。
1.《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乙宫壁二首》宋黄庭坚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
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


2.《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宋黄庭坚
短世风惊雨过,成功梦迷酒酣。
草玄不妨准易,论诗终近周南。
啜羹不如放麑,乐羊终愧巴西。
欲问老翁归处,帝乡无路云迷。


3.《和子瞻西太一宫祠二首》宋张耒
太一祥储世世,祠宫岁事年年。
绛节霓旌何处,松庭玉座萧然。
玉斝清晨荐酒,天风静夜飘香。
凤吹管截孤竹,琴弦曲奏潇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