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原创第159篇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祖庵镇,最早的名字叫双溪镇,九百年前因为祖师爷的缘故沾染了灵气而改名。我们看到了古老的碑林,重阳圣人的活死人墓,以及后人在活死人墓的遗址上修建的七层宝塔,萧瑟的冬天,伴随冬日的冷风阵阵吹来,有种特别的清香扑鼻而来,虚空中有种美妙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寻着花香、寻着声音。。。
腊梅的暗香与层层宝塔上随风飘舞的铜铃声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了。
告别重阳宫,去洪庵村,酉酉家。
两个孩子一路爬树,一路捡石头,我和酉酉妈有一塔没一搭的聊着:关于王重阳,关于生与死。
小时候读过的那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那个时候听不懂是什么意思,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
当一个灵魂在另一个空间被彻底遗忘时,他就真的死了,永远的消失了。而有的灵魂却可以万古长青,永远活在世人心里。。。
那我们是活着,还是从来就没活过?
离村子越来越近,孩子们继续在院子里爬树,厨房里炊烟升起,饭后,接到烽火老师的电话,要给孩子们上微课,说文解字:关于“农贸市场”的由来。

图片发自App

最初的“农”,原始社会是靠采摘果实以生存,慢慢的出现狩猎业,渔业。随着捕食的动物越来越多,人类开始有了储备意识,出现了养殖业。
到了半坡氏族时代,人类学会了用兽皮做衣服,就发展出了手工业。
农耕文化是两种文化:农文化和耕文化。
神农尝百草是耕文化,人类用棉花纺麻做成布匹是农文化。
“农”字的上下结构拆开,上半部分“冖”代表家,与下半部分“衣”合体后就是“农”,就是纺纱织布,在家里做衣服的人。
农业就是贸易业,以物易物。而物换物是比较麻烦的,比如拿一头牛换一只鸡就不好换算,人们就想到用统一的货币来交换,最早的货币是贝壳,必须是漂亮的贝壳。
“贸”字拆开,上半部分左边是“瓜”的一半,右边是刀,下面是“贝”,把瓜用刀切开给点钱。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市”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创造的,市的下半部是毛巾的“巾”,巾代表钱,最早的布是帛,“帛”是指未染色的白布,早期的布都是白色的,后来就有了印染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奴隶制,创建第一个封建王朝,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统一了货币,统一度量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钱币由刀形的钱,发展成方便携带的铜钱,金子,银子,纸币,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的“币”字下面是“巾”,上面的一撇代表手,在毛巾上用手挡一下,代表交易。
“场”的繁体字是“埸”,右偏旁“易”是容易、交换,在土地上交换东西。

市场形成后,随着交易的人越来越多,就慢慢形成了镇,大多住着做生意的人。
有人的地方必须有水,而镇上没有河流和山泉水,就得打口井,也就有了后来的市井文化,也叫小市民、小商人文化。
背井离乡的本意是背叛自己的家乡去到了他乡,如今居住在终南他乡,怎么感觉是回到了曾经的故乡呢!
也许我曾经活过,来这儿寻找那个活过的自己吧!
我们的微课上完了,分享给朋友们,也希望大家都有收获!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腊梅迎香来】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七层塔】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清早起床树上挂】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祖庵.重阳宫》
重阳故里腊梅开,
暗香缀景亦醉人。
九百年前祖师爷,
仙风道骨百世名。
朝阳暖日踏旧尘,
十世子孙转乾坤。
前尘往事成追忆,
千古英名留人间。


烽火教育微课之——“农贸市场”的由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