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称天上河 黄河为什么叫河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两句诗:“你看不到黄河的水是怎样移出天堂或进入海洋,一去不复返的 。”
黄河的水是天上来的吗?本质上,黄河、长江乃至所有江河湖海的水,还有地上的水、土里的水,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黄河的源头从青海的巴颜喀拉流下 。山上常年有冰雪,融化成水,顺山而下 。雪从天而降,冰是由降水和降雪形成的 。黄河支流众多,黄河流域湖泊众多 。他们给黄河带来大量的水,他们的水也是从天上降下来的 。
黄河之水是不是进了海洋,一去不复返了?事情是这样的 。不仅仅是黄河,大部分河流的水都是从进入海洋,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河流?因为有些河流是内陆河,过一段时间这些河流就消失在内陆了 。
水来自天空水从天而降 。那天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河流源源不断地往海里灌水,为什么海里的水不溢出来?
原来,一方面,海水不断蒸发减少;另一方面,降雨和陆地水不断从河流流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水分,从而保持海水稳定 。
地面和土壤中的水蒸发到天上后,由于大气温度比地面低,水汽凝结,然后变成雨下到地面和江河湖海 。海洋中的一部分水空会随风飘到陆地上 。这时候如果遇到冷空空气,水就会变成降水落到地上 。夏季的雷阵雨大多是由于当地水面和土壤中的水热蒸发到高空,然后水在冷的情况下凝结而成 。大范围降水的水汽大部分来自外地 。
对中国来说,主要的水汽来源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 。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 。夏季,东南季风源源不断地从太平洋向mainland China输送水汽,而西南季风则从印度洋向中国输送水汽 。一些水汽艰难地爬上青藏高原,而另一些则越过近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一路来到中国 。由于高山峻岭的阻隔,这些水汽很难深入到中国的腹地,但有时也会不厌其烦地到达河套以北地区 。
【黄河为什么称天上河 黄河为什么叫河】一些水汽也从南海到北方访问了中国 。春夏两季,东风会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水汽输送到中国东北 。冬季,偏东气流经常将水汽从东海输送到mainland China,是华北降雪的重要水汽来源 。当然,大陆上的水汽也可能随风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 。新疆的降水主要由局地和内地其他地方的水汽形成 。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有时会飞到欧洲上空来参观 。
水蒸气沉淀既然海洋在向大陆输送水汽时是一碗水端平的,为什么水汽经过的一些地方会下雨?这是因为只有当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时,才能形成降水 。这意味着要么是水汽在山上上升,温度下降产生降水:要么是有冷空气体从北方过来,暖空气体被抬升产生降水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为干冷的空气空比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更重要,所以就钻在暖湿空气空下面,举了起来 。就这样,温暖潮湿空的空气只好乖乖地下起了雨 。
天上掉下来的水都可以到达地面吗?不完全是 。降雨开始时,除了少量降水直接落入江河湖泊外,一部分停留在植物的枝叶上,其余的落在地面上 。落在地上的水一般会渗入土壤 。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的入渗能力时,就会发生超渗雨 。超渗雨水会在地面形成积水,流向下方 。地面有水坑时,积水首先流入水坑 。池塘灌满后,水流得更低了 。许多溪流流入河道,最后成为河流径流 。
城市的混凝土地面是不透水的,部分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旁边的河道 。此外,从地表渗出的雨水在补充土壤含水量的同时,逐渐渗入下层 。如果能到达饱和的地下水面,通过各种途径渗入河流,就成为地下径流 。流入下水道的水最终流入河流 。
这篇文章谈到了海水在阳光下不断蒸发的问题 。事实上,地面上、植物枝叶上、植物本身、农田、土壤、水库、湖泊中的水分都会蒸发(植物向外蒸发水分称为蒸腾,农田总蒸发称为蒸发) 。内河的水因为被蒸发消耗掉了,所以进不了海,除了人用的那部分,然后渗透进去,填在洼地里形成径流 。
水会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看,水面上的水分子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天空中 。当水汽达到一个高空时,就形成了雨,落到地面上 。当水到达地面时,一部分蒸发,其余的渗入土壤,流入河流和湖泊,落入大海 。然后上升到空再下降 。这个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有大有小,从陆海之间的循环到一个地方内的循环,还有陆海各自的循环,等等 。
由于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世界上的淡水资源是由水循环产生的 。大气中含有13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全球年平均降水量为52000立方千米,水汽每10天交替一次 。世界河流总蓄水量12000立方千米,河流年径流量374万立方千米,河流每12天交替一次 。
既然水是循环的,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得到的水会因时而异?其实,通过水循环来维持水资源的稳定,是就一定时期的世界大局而言的 。至于哪一年,哪一个地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循环 。我们头顶的天空是一个古怪的神,它常常连一碗水也做不出来 。今年这个地方多雨,明年另一个地方少雨,导致有的地方水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取之不尽,有的地方又极度短缺 。水资源在时间上也有很大变化,今年洪水,明年干旱 。因此,在处理水资源时,我们应该注意科学 。
还需要补充的是,有些水资源是难以再生的 。高山冰川资源、山前平原含水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沙漠地下水、湖盆洼地地下水、湖泊蓄水都是难以再生的 。
人工增雨既然有些地方水资源非常缺乏,你能做点什么吗?于是有人想到了人工降雨 。
为什么洒液氮会下雨?怎么知道人工降雨的雨量是中雨?
首先要看雨怎么下 。当然,雨是从天而降的,也就是说,在下雨之前,天空中必须有水,也就是云中的水滴 。一个地方经常出现云,但不是所有的都能下雨,只有一部分能下雨 。当这团云到达地面空时,具备了下雨的条件,但也不一定会下雨 。当云中的上升气流很强时,云中的水滴就会被向上抛 。水滴相互碰撞,形成大水滴,脱落 。然后上升气流又把它抛了起来 。如此反复多次,水滴越来越大,最后上升气流再也甩不起来,水滴就会靠重力落到地上,变成降水 。
所以它要下雨,首先要有云,云里面的水滴要不停变大 。
水滴怎么变大?要让水滴变大,必须有一个核心,气象学上称之为凝结核 。当大气中缺少凝结核时,水滴就不能落下来 。这时候就需要人类的帮助了 。人们把所谓的催化剂如碘化银、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液氮、尿素、盐粉等 。在有条件降水的云中 。这些催化剂可以作为凝结核,使雨滴变大,产生降水,或增加降水 。这种催化剂可以由飞机、高射炮和火箭发射 。“人工降雨”是科学家们早期使用的一个词 。这个词不够准确,让人觉得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下雨,不管天气情况如何 。现在,科学准确的说法是“人工增雨” 。
你怎么知道雨是人工方法催化的?科学家说,有时候不需要人工催化,雨也能下来,只是雨量更小;人工催化后,可以增加降雨量 。有时候没有人工催化,雨下不下来,只有人工催化后才能下雨 。到底哪场雨是人工增雨,哪场雨是纯人工催化,需要科学论证和对比试验 。比如选择两个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人工催化,一个无催化 。如果进行人工催化的地方比没有进行催化的地方多下雨,可以认为人工催化是有效的 。
这个很难做到,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一样的地方很少,很难找到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科学家会选择两个气象条件相近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会进行多次人工增雨作业,另一个区域不会进行任何作业 。然后对比多次作业(如平均降水量)的结果,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 。对于某一次降雨,很难回答是人工催化的结果,还是人工催化增加了降水,还是自然降水 。即使做了统计对比,也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看,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问题 。
对了,最近几年有一种说法叫“人工防雹”,就是在发现有冰雹可能的时候,对云进行操作,使雨滴在冰雹那么大之前落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