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乡土中国》

首章开篇,费孝通先生如是说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诚哉斯言,不同于西欧的海洋文明,古老的中国取资于土地,靠农业谋生,在土里产生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

【记《乡土中国》】在序言部分,费孝通先生提到,这本书是费老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这本小册子与他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讲的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搞清楚了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乡下人离不开土地,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了一种“熟悉感”,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的。
这个没有陌生人的,相对稳定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能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接触所及的范围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因此“土气”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就成为了乡下人的代名词,可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被冠以“土气”的广大劳动群体,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在第二篇“文字下乡”里,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