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学会做明理、称职、愉快的父母亲!我希望把亲子关系沙龙体验感受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大家,我们互相照见彼此滋养。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首先呢,林老师给大家澄清了她为什么要用“父母亲”这个名词,“家长”与“父母亲”的区别是?如果不用头脑去分析,大家潜意识里冒出来的,社会上包括学校教育里,提及“家长”的地方太多了,可是“家长”到底哪里不对劲儿?老师引导大家想到一些如厂长、董事长…带头衔的管理者名词,没错,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总把家长与孩子同时提及,那大多想到的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份,想到的是大人的“权利”指使,孩子永远处在“被动”的角色里。而之所以称为“父母亲”,老师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别忘了我们也曾经是个“孩子”,我们只是到了一定法定年龄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给了“他”生命并将永远拥有作为“他”父母的身份。父母亲和孩子间应该是生命间的平等与敬畏。
这里不禁想起纪伯伦那首诗
——「先知的灵光?孩子」
他们藉由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可以荫庇他们的灵魂。
—纪伯伦
我们体验了两人一组“答非所问”,那种感觉不就是大多数父母亲面对孩子很多问题时候的状态吗?孩子高高兴兴放学跑回家门抱住父母亲,想要说点开心的事情或者饿的不行到处翻吃的,父母总会“吼”起,——“去,做作业去!去你应该先去洗手!”总是不停的演绎“答非所问”!我们大人总觉得忙,好不容易抽时间陪伴孩子,可是又真的有几个父母亲真的做到了“人在心在”,全然的高质量陪伴?所以,难题抛出来了,如何“临在”的带着觉知“看见”孩子?我们作为父母亲,除了父母这个社会角色外,还有很多社会角色和标签,唯独关照或忽略的就是“我”自己,(重点关键词?感受自己的感受、思维、情绪)所以老师带大家体验了“观呼吸”并请宁宁分享“临在”。
林老师带大家“观呼吸” ,老师提醒大家把所有随身携带的手机笔本包放在会场侧面桌子上,手机静音或关闭,选择坐在椅子三分之一背部自然挺直,平静舒适地坐下。闭上眼睛,自然轻松地专注在一呼一吸上。先是感受呼吸的长短深浅,当对一呼一吸的长短很熟悉的时候,心自然地对呼吸的粗细有觉知。要学会让自己待在呼吸当中,品味呼吸。“临在”很重要,多数人一旦倾注专注力,就会变得很僵硬,那样就很难持久,并总会陷入头脑里,在观呼吸的时候,念头、感觉等都会生起,不要理会它们,老师说他们就可以想象成蓝天上的白云,来去自如,不必跟着念头跑掉了。观呼吸是找回敏锐的觉知力的最好方法。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宁宁带着大家“临在”(光临现在),他说每个生命本体都本具有“临在”特质,都有一个“此刻”存在的真实呈现,“临在”的每个刹那是寂静与喜悦,“临在”并非专注于此刻当下,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知道“临在”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因为他们早已被世俗打磨的不成“人形”,他们活在对过去发生的回忆或者对未知发生的焦虑恐惧演绎里。宁宁带大家“临在”,不知每个人体验到的什么呢?我随着宁宁的引导,真的有某个“当下”寂静与喜悦油然而生。


图片发自App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林老师为了让大家体验觉知力与“看见”,设计了AB交友练习,由二人组至四人组再至八人组再至最后抽中“小组大当家”去场中间把小组员姓名爱好介绍给所有的伙伴,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看见”彼此。
我们每天就是在带着各种面具披着各种壳子做别人眼中的那个“你”,那个你不是真的你,是别人眼中你的样子!父母亲惯用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去“限制”、“约束”孩子的种种,并喜欢讲大道理,传递焦虑,评判孩子,时间久了,那个天赋使然的孩子变得不“真实”了、“叛逆”了。时间再久点孩子们的问题会呈现在他们成长的方方面面!老师说孩子的问题是亲密关系的呈现,就是这样。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林老师带大家体验焦虑情绪的处理、金龙拍拍操(知行合一练习)、折纸游戏(个体理解接纳的差异性)…最后给大家分享做好父母亲的“方法”。下图ppt中的六条就是林老师作为几十年心理咨询导师总结出来的特别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有价值!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师讲到称职的父母亲应具有的品质是?温暖、理解与民主!我沉淀了一下,这三个词背后可以这样理解。
?对待孩子要走“心”,感受自己的感受(前提你需知道带着觉知去感受),再去感受孩子,带着觉知去爱终极目标“你自己”要成为“爱”,唯满则盈;
?对待孩子要用“脑”,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知行合一,不断更新,始终坚持学习,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接纳孩子,不“越位”知彼解己;
?对待孩子不用“力”,不做无用功,要保持“双赢思维”,不纠结于结果,重在发现孩子油然而发的内驱力,共赢完成闪光的生命体验,孩子本应能活出他们的天赋使命。
也许大家感受到的不一样,希望我是抛砖的那个人,我想以一个问题作为结尾。问大家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前几天我们在单位有一个线上读书群的分享,大家正在分享的一本书《重塑心灵》非常好,里面讲到如果处理问题需要考虑到NLP逻辑思维层次,从高层看低层问题迎刃而解,从“身份”入手最容易找到答案!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也许知道了“我是谁?”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如何做?做什么?再有就是维护好“家”这个大环境。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再去了解东方九型人格。感谢大家的支持陪伴,期待我们下次相见!

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 做好父母亲??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