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言行需要“翻译”

2019年4月17日周三
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语言或者行为并不是成年人世界中类似言行的那种意义。大人如果不理解,那么回应起来就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甚至是南辕北辙,这样和孩子的互动就很难顺畅,孩子感到别扭,大人也觉得纳闷。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各种言行呢?
《游戏力》一书中这样说道:

“对于亲子间如何调整频道,‘翻译机’是个很好的概念。父母所需要的翻译机是能够把孩子的恼人言行转换为更有意义的语言。在游戏里中,如果你能把所见所闻都翻译成亲密和孤独、自信和无力,那么将会非常有助于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例子:
表面言行:一个6岁的孩子一走进课外班就去打他最喜欢的老师,然后躲进桌子底下。
翻译:‘我想靠近你,但我害怕靠近所有人,而且我现在很生气,你大概会讨厌生气的孩子,所以我先讨厌你好了。’
明智的回应:‘你打了我,然后躲起来,我想是因为你想接近我,但是又不大敢。那这样好了,下次你来的时候,我们就先伸出手来击掌,好不好?’
表面言行:‘这个作业真是傻到家了!’
翻译:‘我觉得很沮丧,因为我还不会做分数的习题,你可以帮我吗?’
明智的回应:‘我爱你,如果我对我爱的人生气,大概我也会被搞糊涂。’
当孩子行为不合常理时,我们就需要试着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翻译。”
还有,有时候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有的父母就觉得不可理解,心想:不是都已经告诉过你了,你怎么还问?于是,往往会这样回应:“诶!你真有意思,不是都已经跟你说了吗?”

孩子重复做这样的事,其实是想重温和大人对话这个过程,这个过程让孩子感受到与大人之间的深切联接——也许是一个温馨的回忆,也许是一个快乐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想知道什么。
如果大人仅仅按照孩子表面的言行去理解,以为孩子只是想知道某个具体的答案,而忽视了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绪和愿望,那么所采取的回应自然就不会和孩子在一个频道。即便是在陪孩子,是在和孩子说话,此时此刻,孩子也感受不到高质量的亲密和温馨。
【孩子的言行需要“翻译”】《游戏力》中又说道:
“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并不表示我们要过问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成年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在说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或者不断重复时,我们横加打断。然后我们又期望他们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这很不公平。即使孩子说的事似乎不重要,听上去很蠢,我们仍然必须耐心倾听这一点。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他们首先想确定我们是否在认真听,会不会打断或责骂他们,然后才决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
“加入孩子的游戏,我们就可以打开通往孩子内心的那扇门,从而与他们心相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