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一下午我们做完1.5万人的核酸检测。”医务人员陈亮(化名)6月中旬来到新发地海鲜市场附近一居民小区,负责全体居民的核酸检测。她和同事刚刚支援完小汤山医院新冠肺炎的清零工作,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相比于小汤山医院的工作环境,陈亮和同事最大的挑战是在户外烈日下如何防止自己中暑。“我们会在防护服里贴许多退热贴。但因为天气太热,退热贴贴不住全掉了。”陈亮上岗前还会吃四粒藿香正气丸,佩戴N95口罩加一层医用口罩,再戴一个面罩。“最难的是在高温下,带着口罩面罩与居民沟通。好多人过来排队,你要大声隔着口罩说话,基本都靠喊,否则老年人和小孩子听不清楚。但当你呼出去的气比吸入的气要多时,会憋得心发慌。”陈亮的一个同事因为第一次穿防护服,几个小时后身体感到不适,说不出话,一直向陈亮示意摆手。“她中暑瘫在了地上,我们帮她脱掉防护服。长头发全部湿透了。”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一位媒体人讲起最近高温下进行采访工作时晕倒的经历仍心有余悸。刘逸(化名)8月初曾到河北农村采访。因采访对象未能在约定时间出现,刘逸在他家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来了又带我到村子里一一拜访他的亲戚深入了解案情,高温天下一下午的采访着实感到体力透支。”刘逸在回来的地铁上晕了过去,她只记得睁开眼时,地铁乘务人员递来了巧克力和水。 “有时候脱下工地的高筒靴,从靴子里倒出水。”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的90后农民工张明(化名)看来,高温作业最可怕的不只是酷暑暴晒,还可能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繁重的体力活。有时候甚至需要穿戴厚重的防护装备直接暴露在太阳之下。张明曾亲眼看见工地工友中暑昏迷:“他在工地工作了3个多小时没休息,突然晕倒了。”小张的这位工友在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超过最高值42度,心率每分钟达到180次,“他还咳血不止”。医生紧急做了物理降温和输液等处理,初步判断是热血病,直接将他送进ICU抢救。 不胜枚举的日常小事…我们习以为常、并未重视过的一些身体反应:大量出汗、胸闷加重、晕厥、疲乏、心慌、眼前发黑、肢体麻木、抽搐等,都可能成为人们猝死的先兆。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越年轻越担心自己会猝死 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患者会在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近两年因心脏骤停倒地猝死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2019年11月27日凌晨,艺人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晕倒。节目组称,高以翔奔跑时突然减速倒地。也有现场网友目击,高以翔曾心跳停止3分钟,经过十多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随后经纪公司证实,高以翔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5岁。 另一件刚刚发生不久让全国感到心痛的消息是,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息时,突发心脏骤停,经医院组织全院专家力量、动用全部可能手段全力救治无效,于2020年4月6日18时58分逝世。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根据2020年4月全国性学术期刊《中国急救医学》刊登的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得出的结论,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比57.8%,30岁至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在调查5516例猝死者中,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是饮酒和过饱等。根据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 更为可怕的是,心脏骤停通常无症状,容易被忽视。出现心脏骤停又非常突然,一般伴随着心跳加快、心悸、眼前黑矇,随即晕倒。有迹可循的是,也有一些疾病容易引发心脏骤停:比如冠心病、心肌病、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肺心病等。 丁香医生2020年国民健康调查发现,与以往认知不同的是,如今年龄越长的人对猝死的担心比例越低,而60%的00后和59%的95后反而更担心自己会猝死。 谁又不幸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的IT工程师、加班狂人广告设计师、门诊一坐大半天或者在手术台上忘记时间的白衣天使、直播喊麦的网络博主、生活跟着新闻转的媒体人士均榜上有名。而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登上新闻热点,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使年轻人忧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更为科学的衡量标准是以心脏的泵血能力,也就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作为衡量标准,如果LVEF值低于40%以下,表示心脏泵血能力低。而LVEF值较低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心脏病史者、心脏骤停幸存者、家庭成员有过心脏骤停史者。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猝死其实可预防,为病人配备一名“随身医生” 心脏骤停并非无法预防。除颤作为治疗心脏骤停的方法,一般会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另外一种则是植入式除颤器(后文简称:ICD)。ICD对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的效果较好。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突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ICD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治疗设备,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低能量心律转复及高能量除颤等作用。 ICD被视为预防猝死的“110”,可以逆转悲剧的预防性治疗手段。研究统计早期及时给予除颤治疗可使患者生存率升至46%。大量临床证明,ICD在临床的应用较广泛,其疗效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佳,它可以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心脏性猝死风险减少80%,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从中获益更大,还有利于对患者心律失常的评估和处理。对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必须长期甚至终身进行ICD监测,在此期间还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及避免相关高危因素。 植入ICD,病人如同随身有了一名“医生”的陪护,全天候监护患者,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就迅速给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在进行ICD植入术之前,患者需要接受局部或者静脉麻醉,在前胸锁骨下切开一个小口。为了减少对皮肤的磨损,ICD的囊袋一般放置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近年来体积更小的ICD可以像起搏器一样埋藏在皮下。然后导线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心脏。在除颤器被植入皮下后,胸部切口也将被缝合。 ICD植入术后,为了防止电极导线脱位,患者需卧床三天,一周内限制植入侧手臂大幅度活动。三天可下地活动,手术一侧上肢能在45度范围内活动,不能过度上举或外展,术后六周内避免抬举2.5千克的重物,以利于电极导线与周围组织紧密贴附。 植入后的ICD可24小时为患者保驾护航。当心脏突然心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时,通过电极导线,ICD可以快速识别并开始治疗,整个过程一般仅仅需要10秒左右,心脏可恢复正常节律。患者在出院后可定期检查,进行ICD设备的体外程控,让医生更好了解ICD的工作状态,了解患者术后室颤、室速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除颤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慢性病心脏衰竭也可以通过ICD来预防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很难治愈,但可以治疗。在遵医嘱药物治疗下,如果发展成左右心室不同步的患者,也可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植入式心脏再同步起搏器/除颤器治疗(CRTP/CRTD)。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关注心脏健康,减少不可挽回的悲剧 “猝死”这一话题每次登上新闻热搜总与某一职业绑定出现:“又一名医生猝死,年仅30岁”、“突发!知名男演员猝死”、“外卖员在高温天猝死”、“主播直播中猝死”等。手机屏幕弹出来的不仅是一则则新闻,而是一次次在生命喘息间的警醒。 2020年我们已经强忍泪水逝去得太多。这一年见到了听到了太多的“倒下”与“送别”,转回头收到加班信息,一切照旧如昨。一句“没选择”又一头扎进无尽的加班中。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生命健康这项资本,不应也不能再肆意挥霍。以前总听说,世间就是一所大医院,人人都是病患。现在我们意识到,面对心脏骤停倒地的急救与预防,我们人人可以自救。 作者丨关关 比起中暑,高温天的这种病可能致命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