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不是说突破就突破的!

芭芭拉《我在底层的生活》


底层,意味着你的身边基本上都是状况和你一样家徒四壁、囊中空空的人。既没有储蓄,也无法通过借贷来实现第一步的节省。低下的劳动产出,使得人们只能顾及当下。劳动方式最落后的穷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很多人兼职两三份工作,过度劳累,又容易导致病痛;不能请假,因为一旦请假意味着收入减少;更不敢去医院,因为意味着额外开支;因为收入低,所以只能租更偏远地段的房子,每天花费几个小时上下班,白天工作下班带孩子,实在是没有精力再教育或者是学习一门技术。

这和懒惰无关,因为最底层的劳动者们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也仅仅只能是生存而已。

那怎么办呢?
劳动升级才是最现实的杠杆

犹如几年前广东省对产业进行的“腾笼换鸟”政策,其实就是在搞产业升级,逐步淘汰落后和效率低的产能,换上更高、更新、更赚钱、更环保、更可持续的产业。而那些被东南沿海淘汰的产能,有的消失了,有的主动升级了,还有的前往内陆相对落后的省份,甚至远走东南亚——在那些劳动方式更落后的地方看来,被先进地区“淘汰”的,依然是好东西!

国家和地区常常要“产业升级”,普通人也要“劳动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普通人的劳动生产模式分如下几个层次:

(1)简单体力劳动。

这种劳动模式,只有重复,逐渐消耗,很少累积,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不推荐年轻人用全部的精力去送外卖、跑UU,因为无论跑一年、两年或是三年五年,本质上都是重复简单的工作,无非是路认得准一点、小区的保安套得近乎一点而已。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在讨论人格、尊严之类的东西,而是在讨论收益和发展。每天耗尽时间和体力的劳动,是很难升级发展的。

(2)技术型体力劳动与智力的零散生产。

游走在街头待雇的零散装修工人、小餐馆厨师、大学生独立接家教私活,甚至格子间里没有中长期规划的小白领等,都属于这一类。

与前一类的区别在于,包含了体力劳动的熟练性要求和初等的智力劳动。其核心问题在于单打独斗效率低,大都是严格的按件计费,使得积累慢、周期长。

(3)蹭平台、搭便车的依托型生产。

有了技术水平,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创造价值的效率问题——有前辈搭一臂之力、有现成的平台可以借力,少走多少冤枉路,绝对是大大的裨益。

当年的北漂青年罗永浩如果不是蹭了新东方这么一个平台,“老罗语录”大概也很难在那么大范围内传播开来。我自己的这点想法,要不是借助于米宅、郑州楼市这个平台,大概也只能在酒后的餐桌上喷一下而已。

【底层,不是说突破就突破的!】(4)自建型专业化平台生产。

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期许。大部分人能够找到一个心仪的平台(单位)按部就班的开展劳动生产,就已经心满意足。但终究有那么些偏执一点的,不愿久寄人篱下,带着改造与创造的意愿另起炉灶,搭建自己的生产平台。在这里,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者,而更多的扮演协调者和指挥者的角色。许多独立创业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列入此类。

即便是在前期上映的电影《绣春刀2》里饱受诟病的演员杨幂,本身不是单纯作为演员加入的,而是其自建公司作为投资方之一“带资进组”,使得片方更是欲拒还迎。

(5)规模型结构型统筹生产。

支起来自己的摊子,当然是想着做好、做大、做强。当做到一定程度,已经从产品的高度上升到了产业的高度,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上下游的掌控,从而实现规模化和结构化的统筹与优化,不仅仅是谋一时的收益,更多的是谋中长期的布局。而这个层面,已经是BATJ等几个大平台的事情,当然,还有各级政府头头的绸缪。

每一次劳动升级,都意味着之前熟悉的生活成为往事,甚至是以前的经验、积累只是作为“四两”,在升级的杠杆里试图拨动未来发展的“千斤”。

对于有家庭条件支撑和保障的青年而言,往往可以越过第一阶段,直接晋级。

那些身家有来头的青年学子,从top2的中国高校毕业,昂然走进世界top50的更大平台深造,出来之后占据政府机关、大公司的高平台,或者利用父母家族资源开创事业直接进入第4、5阶段——这基本不是普通青年所能妄想的。那位道破天机的状元小伙其实已经把故事的前一半讲得很透彻。

都知道知名高校是个鱼跃龙门的好跳板,但是大多数普通青年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只能老老实实打怪升级,盼望通关。

光有“道理”没卵用

曾几何时,这样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人心——“我学了这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有时候人们笑话书呆子,就是看着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到最后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兑现他们所信仰的道理。

方向找对了,路还是要靠迈脚走起。

对于普通青年而言,一旦知道了劳动升级的结构和路径,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作出努力和改变,使得自己可以从较低的阶段跨向较高的阶段,实现劳动升级。

然而,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对于每一个劳动阶层的人而言,大部分人是升不到高一级的。要么因为没机会,要么因为即便有了机会也需要额外的心力投入、焚膏继晷,更何况,争取了也不一定能成。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打游戏?

本质上,是因为游戏提供了一种接近于线性的付出回报机制——只要你投入的时间、金钱等资源越多,你在游戏里获得的成就就越大。

但是,在人类社会这样一个超级复杂巨系统里,基本没有“投入越多,就会得到同等比例回报”这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游戏的世界,不仅仅提供的是放松和娱乐,更多的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取得的“成就感”。

这就注定了只有少数知道路径、有胆子尝试、真正投入资源、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而且运气好能碰到机遇的人,才能够攀爬到劳动模式的再上一层。

这就如同一个轮回,每一次在一种劳动模式下适应了一点点,就要开始想着再进步一个阶段。如果不想再爬了,找个沙发葛优躺一下,实际上,今天就是后半生的模样。所以,人生恒苦,就是此意。

凡是不稀缺的东西,大都不能称之为资源。对于普通青年而已,说句难听的,基础差、底子薄,真正能称得上资源的,大概也只有自己的一条命,或者说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了。

如果不能够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高效地投入到劳动升级当中去,就意味着始终是在最底层打圈圈。而在这一个满地荆棘的环境里,你得付出多少的艰辛,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回报。二十岁可以玩,三十岁可以混,四十岁五十岁就开始流连牌桌坐吃等死,更可怕的是孩子又会耳濡目染的进入下一次轮回。

从这种意义上讲,那一种对自己时间精力资源掌控不好的孩子,从他们几岁的时候开始,几乎就可以预见半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