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颗种子——读《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一遍了,但是就这样看看里面的故事给孩子讲一讲就束之高阁,总是感觉对不住它,因此我又从头认真地读,虽然第二遍才刚开头,但是边读脑海里总有许多关于教育的问题和思考萦绕。
教育,我正身处这个行业,但是我不敢说我懂这个行业,只能说是边走边思考吧。“看一所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只要看这个孩子愿不愿意去学校就知道了。”这句话常浮现在耳边。使我反观和思考身边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话实说,要以这个标准来看我身边当下的教育,应该说至少一半是失败的吧。儿子才上一年级,我明显感觉到他对学校不冷不热,甚至偏冷。我不否认可能自己孩子懒惰、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可能存在问题,但是也不得不说,学校那只看眼前成绩和“齐步走,一二一”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确实令很多孩子生厌。
再看看书中的小豆豆。每天早晨期盼着去上学,学校那么独特,校长那么独特,上课的方式那么独特,甚至连安排座位和吃饭都那么独特(强烈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这可以说是一部教育著作,只要你用心思考,所有教育的智慧和方法都能从中得到),小豆豆仿佛置身一个充满新奇又无拘无束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孩子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怎能不被激发出来。
【教育,是一颗种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还想,为什么,这所学校的教育那么成功,以致小豆豆后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不能说小豆豆的成功,全在这所学校,但这所学校给小豆豆打好了底子,它给了小豆豆根,如果说成功是一棵大树的话,那儿时的教育就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对了,还得说一下,小豆豆是从普通学校被退学的学生啊!这样来说,这所学校教育的成功是不是更值得人深入思考?我想来想去,我觉得它之所以成功,当然归功于本校的创建者——小林宗作先生,当然也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的教育眼光,教育理念,教育情怀和教育方式,绝对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育是一颗种子,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功利,而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小林宗作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不是想着如何让孩子出成绩,立即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更不是想着吸引优秀生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好捞金,而是着眼于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现在好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条幅,但是真正理解这句话,做到这句话的,恐怕不多。小豆豆第一天报到,校长先生不是跟小豆豆的母亲谈,通过家长了解孩子,而是说:“你走吧,我跟小豆豆好好谈谈。”这简单的一句话的背后,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来看啊,而不只是把她当孩子。接下来,更了不起。豆豆以为校长得问她好多问题,结果正好相反,她让小豆豆说自己的想说的话,说什么都行,这让小豆豆爱上了这个校长,觉得他是一个他顶喜欢的人,想跟他在一起,这是怎样近的心灵距离啊!在小豆豆说的没有什么可说的时候,校长还鼓励她说,直到小豆豆真心觉得没啥说的了。校长先生听她说了整整四个小时。这得具有怎样的耐心,怎样的理解,怎样的关爱,怎样的尊重,怎样的胸怀,怎样的眼光和智慧的人才能听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叨叨四个小时啊!黑柳彻子自己也说这之前和这之后都没有人光听她说这么长时间的话。
有了这样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才打开了教育的大门吧,小豆豆才那么乐意那么期待地等待着第二天的课堂吧!
我心里不免又对比我身边的教育。我们老师看到新生想到的是什么啊?我们是怎么了解孩子的?跟父母谈,想着如何治住他,想着如何让他听自己的话,如何让他有个好成绩,当然这点没错,但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是不是第一眼就已经开始了呢?书中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和智慧是不是都丢失了呢?教育的高下之别是不是在见孩子的第一眼就产生了呢?
我们是着眼于眼前孩子的成绩,还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因材施教,还是一个教育模式,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身为一个教育者,想想自己,后背一阵发冷!
想想书中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能那么快乐阳光;想想患有侏儒症的高桥君能那么自信开朗,想想被退学的小豆豆能那么热爱学习,情绪高昂,难道不都是学校的真正的成功的教育使然?
教育是一颗种子,不要想着当时就能开花、结果,而要看未来能否参天,能否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更不能为了催花、催果,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事情。
这本书,我还在读着,它告诉我的还有太多太多,只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仅能说出一二吧!哪怕只有一二,我也还是要说,因为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收获和启发!或许会开启我教育的大门也未可知!
我想对自己说,教育有境界,我得努力求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