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李白杜甫的诗算不得最好的诗()

李杜光芒万丈,但那只是他们的。
为什么我说李白杜甫的诗算不得最好的诗()
文章图片
中国两千多年的诗歌史,灿若星河,期间有无数传唱甚广的诗歌与气势各异的诗人,自不遑赘述。那什么是好诗呢?对于国人而言,通俗易懂,受市井街坊欢迎的便是好诗。这是市场决定论,无可争辩。
对我而言,诗歌一直被分为三个等级,即浑融>气质>工笔,因此,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浑融。
浑融通神,才是一首好诗的最高境界。它的语言浅显易懂,无一艰涩难字,它的情感真实动人,却在无形之中产生旋涡,将你吸引住。浑融通神,应该是一种混沌未初的境界,是一种回归母体的错觉。
因此我一直奉《古诗十九首》与《春江花月夜》为圭臬,以此二者作为浑融的代表。
李白杜甫等人呢?他们的诗个性太强,生平也大都为人所知,后来也都陷入了语文教育的牢笼。他们的诗,是气质为文的顶峰,但是刻录出来的人生太固化了,使得后人敬仰却少人亲近。相反《古诗十九首》与《春江花月夜》透露出来的特点,恰恰是前者没有的。
一是模糊。诗歌的背景模糊,只有一个大概的时期;诗歌的作者模糊,即便张若虚,虽然是“吴中四士”之一,但后世也知之甚少。许多好诗都是无名氏的,因为它的根底在民间,是天性迸发出来的诗篇。作者和背景模糊。使得我们省下了很多力气,去探讨什么中心思想,而完完全全回归到诗歌本身。
二是空白。好的诗歌大抵是抒情性质的,这抒情诗人类普遍的情感,横贯千古而能为人共鸣;但是正因为其作者和背景的模糊,才给了这样一个空白。在诗歌构筑的语言世界背后,是如何的一个人生与世界呢?因此在确定性的情感背后,有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世界就可以留给后世的读者去体悟、去感受。
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意识模糊。在文学史上,一直有文学的自觉与不自觉之分,其分割点便在魏晋南北朝。当文人作为一个角色独立上场时,诗歌创作便渐渐陷入刻意,诗词格律的完备,直接促使了唐诗的繁荣,这是后话。
但从远古看来,诗乐舞是一体的,诗歌是人们天性中迸发出来的产物,缘事而作、缘情而发,这些是没有章法的,但正是没有什么章法,才显得“自然”。因此,我把好诗,断定在魏晋之前。
那么,《春江花月夜》不是唐代的么?文学是人学,简单的一刀两断,就像把一个人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春江花月夜》,去魏晋不远,以其种种特征,或许可以称的上是《古诗》之遗绪了。
任何一门学科,从最初的诞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个杂乱到整饬的过程。
我们再延伸一下,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是天性使然的。比如某小区建成以后,自然而然在街道一角形成小吃街,虽然极大方便周边邻里,但阻碍交通的事时有发生,于是城管来疏导政治,摊位鳞次栉比,小吃街正规化以后,有人又开始怀念三三两两的小吃摊位了。
更多的人是,他们更向往错落有致的村庄,而不是高楼林立的大厦。对我们而言,李杜的诗是大厦,而《古诗十九首》才是原始的田园村庄。






【为什么我说李白杜甫的诗算不得最好的诗()】--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