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分为几种,藏族舞蹈的种类有哪些( 二 )


1、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 。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
2、动律的基本特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是藏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上,户外的放牧劳动和由羊皮制成的沉重、宽大的'长靴,增加了人体腰部的负重量,同时也妨碍了小腿以下部位的灵巧运动,却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得到了解放,因此造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藏族舞蹈下身主动,上身被动,形成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从而给人一种飘逸又沉稳的感觉 。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分类及传承
1、集体歌舞“谐” 。
它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堆谐》和《谐》 。至今西藏农村在修建房屋、铺打地面时还可见到《果谐》的形式之一“打阿嘎” 。“打阿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源于古老的劳动号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化,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公布地区称之为“波”或“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或锅台而舞的圆圈形的自娱性歌舞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其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伊”是自娱自乐性很强的民间集体舞,除在赛马会等节日组织表演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或围着篝火或坐在月光下跳“伊”自娱 。“伊”的歌词大多是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歌词,而且不随意改动 。其歌词多为一至二段体,内容主要是赞美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愿人们吉祥幸福等 。
2、表演性的圆圈舞“卓” 。
它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谐》和《热巴卓》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在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位置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它在表演中会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 。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卓”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圆圈式舞蹈对形,节奏先慢后快 。卓的唱词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动律沉稳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