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经典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名句( 二 )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即农历的九月九日,又称“九月九” 。在古代,常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而便称为“重阳” 。
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初现端倪,开始以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魏晋时代,无数的文人骚客争相吟诵,使得重阳节的节日氛围更上一层楼;直到唐代,重阳节正式被定为民间的节日 。
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必不可少,此后的几千年,这些习俗也随之传承,一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18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旨在倡导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 。2006年,国务院将重阳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重阳节的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