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在俯仰天地间走向澄明 人与自然观后感

人对自然的感知(《紫山鱼谱》:走向天地之间的澄明)
韩国电影《ZZ山上的鱼》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作品 。影片涉及的文化经典都是中国经典 , 人物都是用汉字写的 。意象语言获得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的精髓 , 尤其是人物的人生选择,显然是中国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之间的犹豫 。所以影片中人物的困境、迷茫、坚持和决心,不仅关乎中国人的内心 , 更能引起观众的深深共鸣 。坦白说,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韩国导演拍的,多少有点让国人蒙羞 。
影片中,丁若泉和丁若勇都在国家的权力中心,享受着人间的繁华,受到人们的追捧 。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后,丁若泉被流放到朝鲜海的尽头黑山岛 , 丁若勇被贬到金康全罗道的尽头地 。如果是在封建社会,他们的命运并不稀奇 。影片显然无意探讨权力斗争的复杂与险恶 , 却为他们在空之前摆脱外界羁绊之后获得身体与灵魂的自由提供了契机 。但他们对“成败空”感到幻灭,对生活没有寄托/[/k0] 。此时 , 已经从外界卸下所有突出标签的个体 , 开始面对终极存在感的“我” 。那么,“我”应该如何管理自己呢?“我”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
【《兹山鱼谱》:在俯仰天地间走向澄明 人与自然观后感】《梓山鱼谱》海报
丁若泉决定在黑山岛亲近自然,融入“贱民”的生活 , 写出《紫山鱼谱》,只有世俗的信息意义;而丁若镛却依然思考着极其宏大的政治话题,写出了《牧民心书》《世界遗产名录》等作品,关乎执政理念,关乎天下之治 。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显示了他们哲学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都有中国士大夫“穷则思变”的风范 。
与丁若泉的隐居心态相反,黑山岛渔民昌达有着强烈的入世冲动 。常地位卑微,生活清贫,却嗜书如命 。他曾对丁若泉说,读书是为了“像个人一样生活”,但他对如何“像个人一样生活”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 。无非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得了房”,排名两等,顺便造福全民 。常后来虽考中进士,却在腐败黑暗的官场中疲惫不堪,最后携家带口回到黑山 。常相当于又经历了一遍丁若泉的人生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个体要么同流合污 , 要么“按照自己的性格生活” 。
丁若泉、丁若勇、昌达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对话关系 。丁若泉的人生从“入世”到“出世” , 从高调的“经营时代”到务实的“民生为本”,有一种彻头彻尾的领悟 。丁若镛一直保持着“入世”的态度,没有因为自己处境和地位的变化而随波逐流,心态坚定 , 但又过高 。常渴望从“边缘”走向“中心” , 最终主动从“中心”回归“边缘” 。经过一番历练和历练 , 他知道了“人该往哪里走” 。正如丁若泉在给畅达大学的信中所说,活得像只鹤固然好,但像子山(黑山) , 满身泥污的人终会来者不拒 。做一个黑人无名小卒应该是有意义的 。
《梓山鱼谱》海报
影片充满了各种维度的对比 , 如人物前后境遇的变化 , 不同人物人生选择的差异,“理学”与“西学”的争论 。影片中更微妙的对比来自于三者空之间秩序和氛围的倒影 。官场中,官员们坐以待毙 , 看似儒雅庄重,实则暗流涌动,冷酷虚伪;流亡金康的丁若镛 , 弟子广泛 , 坐下来与人交谈 。他看上去优雅高贵,气氛肃穆 , 但背后的空空洞和人心的势利填满了它;至于黑山,贫瘠荒凉,民生艰难 , 却又生机勃勃 , 生机勃勃 。况且人情融洽,民风淳朴,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这三次都是常亲身经历过的,他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于是,他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 , 从而做出了人生的选择 。他的人生选择体现了电影的情感倾向 。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 , 丁若泉生病写《紫山鱼谱》的时候,昌达在官场上痛苦万分 。通过影片的平行剪辑,观众可以看到丁若泉根据自己内心的要求,专注于收集各种鱼类的特性、味道、药效等信息 。这些知识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对人民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丁若泉内心平静而充实 , 骄傲而满足 。相比之下 , 昌达虽然同情农民的遭遇,但在官场上却无能为力 。最后愤怒爆发,差点酿成大祸 。在这两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出世”的单纯和“入世”的疲惫,看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跟风的盲目,看到了世事的超脱和名利中的挣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