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在哪里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海( 二 )


六胜塔,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3年),由高僧祖辉、宗师、汉水乡绅薛公肃所升 。它是由汉水商人凌惠甫捐资重建的,始建于元朝至第二年十二月至第五年三月(1336-1339) 。六塔的修建和修复均有宗教人士、商人和平民参与,说明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繁荣为石湖周边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积累了深厚的经济实力,也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的社会结构对海上贸易的贡献 。
两座塔之间的距离只有10公里左右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距离内建两座导航塔要费时费力?李国红说,刘胜塔台引导商船通过岱宇门主航道进出泉州港,万寿塔台解决商船通过台省海峡进入泉州港的通航需求 。两座烽火台遥相呼应,形成了古代泉州港独特而完善的导航系统 。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众多航海图、示意图、动态视频的帮助下,走进展厅就一目了然 。
展厅不仅将两座高耸的烽火台“还原”到展厅内,还在一个巨大的小时空内将其展开,并以各种方式进行拆解和放大,渐次展开,引人入胜 。
大洋通道不仅是一种贸易和易货的方式,也是一种知识交流的方式 。第四展厅“交流、共享、永远传承”,讲述优越的港口设施,成熟的航运技术,完善的航海系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和谐共处的传统 。
有许多珍贵的古代航海图 。
为了更好地讲述三处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展馆精心收藏了一批古代航海图、古代海防图、古代地图等 。以明清以来的六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为标志 。这些罕见的古代航海图和海防图 , 有的来自国外收藏,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地方志,有的来自各地保存的家谱 。除了三大遗产地的信息外,图片还包含了泉州的山川、河流、城防以及明清以来的变化等大量历史信息 , 值得市民和游客仔细探索 。
这些珍贵的古代航海图和海防图主要有明代郑和航海图、张勋收藏的清代航海图、清代夏泽乡图、福建沿海图、七省沿海图等 。这些古地图与各个时期的文献相互印证,有力地证明了三处遗产地的历史发展和地位价值 。
1629年至1631年,何的《舒敏》记载 , 泉州一商人远赴海外经商,却久久未归 。他的姑姑和嫂子爬上塔,望着大海,希望亲人回家 。后人感叹万寿塔叫“姑嫂塔” 。从17世纪初绘制的《泉州府图》可以看出,“姑嫂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 。
在张勋收藏的清代中期(17-18世纪)绘制的航海图中,“姑嫂塔”图标标注清晰,并注明是船只进入泉州港的引航标志 。与18世纪写的航海书《真理指南》的描述相互印证 。
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福建沿海全图》绘制于18世纪初,详细描述了城镇、军事设施、港口、岛屿、河流等地理要素 。其中 , 全州界不仅明确标注了关索塔(万寿塔)和石湖塔(刘胜塔)、德济门、洛阳桥等沿岸和河道的文物古迹,还能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点 。19世纪中叶 , 七省沿海完整地图明确标注了大椎岛、小椎岛、刘胜塔、姑嫂塔、晋江、洛阳河、洛阳桥等重要地理标志 。
李国红说,刘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航海图和海防图中,说明它们不仅在宋元时期港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明清以后也延续了其功能,反映出泉州湾完善的港口设施体系得到了保护和利用 。
虚实结合的多重呈现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展厅还展出了一批实物 , 包括石湖码头同济栈桥考古发掘及相关古代文献 , 以及民间航海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如针书、帐本等 。此外,还制作了小视频和专题片,用多媒体语言讲述主题 。
2019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石狮市博物馆对石湖码头同济栈桥进行了小规模考古发掘 , 在早期堆积层出土了五代青瓷碗、北宋白瓷碗等遗物,证实了北宋元佑时期(1086-1094年)修建同济栈桥的文献记载 。同济栈桥出土的五代瓷器有靠近石湖码头的晋江磁灶窑、同安窑、安溪窑、闽北小芸窑、浙江龙泉窑等,还有宋元时期的其他名窑 。这些埋藏在地下几十万年的瓷片,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
在展厅的设计过程中 , 我们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力以语言、视频、3D动画等多种形式为参观者带来智能化的展厅体验 。比如将导航塔的导航功能和码头的中转、巡查、海防等功能制作成小视频,将泉州申遗的历史、一系列遗产地与保护理念的关系、遗产地与周边民众的和谐关系制作成纪录片,帮助游客更直观地获取和了解相关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