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急诊大楼过道留观区 。本文图片除单独署名外均为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林子尧 拍摄
进入急诊大楼,大厅、走廊、诊室内外,许多重症老人滞留在此 。一张折叠床、一瓶氧气罐、一副输液架和吊瓶 , 就是一个留观病人的“床位” , 100多名这样的病人躺在此处 。每个诊室里,当班医生8小时不吃不喝、全力以赴接诊治疗 。
冬夜的大楼里,暖风很足,夹杂着消毒水、青霉素和其他药水味;远处和近处不时响起呼救声、咳嗽声;病人们躺在床上,家属们愁眉紧锁;在医护人员总是急促的步伐中……新的一年到来了 。

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插图
二楼输液区
“病人越看越多”
2022年的最后一夜,长海医院急诊大楼的走廊上、过道里、诊室门口、诊室内,都躺满了病重的老人 。上到二楼,输液区的老人、小孩、青壮年拥挤着,空气散发着闷人的咸味 。
急诊室门口
每个诊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医生经常连续8小时不吃不喝接待病人 。从门口踮起脚,能看到医生头上的蓝帽子和防护面罩 。长海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告诉采访人员,60张内科床位、51张外科和骨科床位全部收满了,最近医院每天在协调其他科室的病房用作急诊病人分流 。
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插图
罗飞在跟病人家属沟通病情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张呈君 摄
“阿姨,还没有到你 。”小小的诊室挤得满满当当,人们拥堵在门口,医生罗飞不得不时常站起来维护排队秩序 。
“排队吧 , 我也急,哪个不急啊 。”患者家属对插队的人喊道 。一天下来,罗飞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时刻,就诊卡争先恐后地递在眼前 。
罗飞在坐诊
“病人来了先送预检台,分二级、三级、四级 , 一级的(病情最重)来了直接送抢救室 。”罗飞说,其他病人做过检查,在医院治疗的写上“留观” , 在护士站领床、氧气罐,便住下了,急诊大楼躺着100多名这样的病人 。
病床上的患者之间很少讲话,只有老人哼哼唧唧的声音 , 很细微 。偶尔有患者熟睡过去 , 发出轻微的呼噜声 。大多数病人是睡不着的,张着嘴或努起嘴,用力地吸氧 。家属们倚在老人的轮椅上 , 或支开一张行军床睡下,可很少有人真正入眠 。
去年冬至(12月22日)那天,急诊室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我原来一天看五十多个病人,看着看着到了一百多个 。”罗飞回忆道 , 从他踏入办公室起就无法停顿 , 身边一直围着病人,“病人越看越多,越看越多 。”
“我血氧低了,白天八十几到九十几,晚上七十几到九十几 , 我呼吸不过来 。”12月31日晚10点多,急诊内科诊室里有两床病人,一位72岁的老太太晚上刚赶来医院 。她声音很低 , 说半句话就要停下来喘气 。5天前,她因发烧来医院,检查出肺炎,医生为她开了药 , 回去吃完药退烧了 。但这两天她呼吸不畅,监测发现血氧饱和度远低于正常的95%以上 。
“我站不动 , 坐着嘛还好,躺着就不行了,不能睡觉 。”老太太说,她两天没合眼了,她丈夫正在外面等待叫号 。此时,距离他们开车来医院已有三个小时 。
生离死别就在眼前
重症高危老年人,是医务人员最紧迫的救治对象 。
长海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张文军记得,这一周他最高兴的事,就是2022年12月26日那天下午成功救治一名一级病患 。
“他们自己开车来的,车开到马路边 , 护士立即拉推车跑出去把病人接进来 。患者被快速送到抢救室气管插管,持续心肺复苏 。因为复苏很及时,救治成功了!”张文军到现在也很兴奋,这名老年患者已被转移到呼吸科监护室,由护工每日照看 。
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插图
急诊室专用转运床
重症病人增多 , 如不能及时分流,病人积压将造成急诊“瘫痪” 。这是急诊负责人王美堂最担心的事 , 最近该院每天都在协调急诊分流 。“病房优先开给重症老人 。”王美堂说,重症病区不断扩容 , 心脏外科ICU、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和感染科、麻醉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均在2022年12月下旬开始加紧改造 。粗算下来,长海医院重症床位的储备已超过100张 。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各科医生到急诊协调床位、收治病人 。“外科、骨科、内科 , 不是呼吸科的病房也在收 。”张文军说,他指了指正在给老人看血压的医生:“他是我们肾内科的医生 , 但肾科也是内科,呼吸道和肺部的问题他也能看,就帮我们分担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