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列表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的风俗( 二 )


五味粥
正月初一早餐,天台人家家都要吃“五味粥” 。所谓“五味粥”,是由红枣、赤豆、蕃薯、毛芋、豆腐五味加入米中煮成粥,含有五谷丰登的象征意义,并祈五福(《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 。
“五味粥”还一定要由男子煮成,男为阳,表示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来越美满 。一般用大锅煮,不但正月初一早餐够吃,还要留一部分,用作初一、初二两天吃饺饼筒时吃 。
饺饼筒
天台人正月初一中饭吃“饺饼筒”,夜饭吃“扁食” 。
饺饼筒是天台特有而最具特色的食品 , 每年清明 , 七月半 , 冬至和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包饺饼筒 , 当作祭品和节日食品 。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近些年来,人们也在立夏,中秋时吃饺饼筒,招待亲友的时候也有吃饺饼筒的风习 。
饺饼筒吃起来又香又脆 , 既是充饥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其中最讲究的称“五虎擒羊”,堪称宴客上品 。
饺饼筒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在皮子上面放上肉片、猪肝、蛋皮、金针菇、粉丝、笋丝、芹菜等各种配料,包裹成长条形,再敷油在“鏊”上烤至两面黄 , 即可食 。
“游城”和“走八寺”
正月初一早餐后 , 天台人一般男在家里接待可能来访的客人,女人的则带上孩子去“游城”和“走八寺” 。
天台古城比较特别,有八个城门 。妇女们一年到头忙于繁重的家务,这天让她们自由地登城走一圈,边走边看城内城外的风景,这就是“游城”,也是天台古代尊重妇女的优良传统 。现在这种古风仍旧未消失,初一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国清寺、赤城山、济公故居等处去游览 。
“走八寺”的来源就有些讲究了 。过去,每年的正月初八、十八、廿八 , 天台人有走遍天台八个寺庙进香的习俗,并历经岁月流传至今 。
5、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关于过年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恐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变得陌生也很遥远了 。我们的长辈们还是记忆犹新的,提及这些过年的讲究,他们还是津津乐道、夸夸其谈的 。
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将他看做是新的一年好坏的预兆期 。因此很多地方的人对于大年初一的风俗习惯都很注意 ,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 , 亦云正朝 , 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 , 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 , 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 , 先放爆竹 , 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 , 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 , 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 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 , 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 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 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 , 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