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纯属虚构什么意思 纯属虚构是什么意思( 四 )


本人纯属虚构什么意思 纯属虚构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剧照 。
如果说玛丽安和康奈尔的经历还是局限在虚拟的故事、小范围的校园中,那么在真实、广阔的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常/非正常”这套评价体系堪称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曾经感受到它的力量的存在 。
被评价为“不正常”,意味着遭遇冷落、谴责,甚至是各种隐形的“改造”和“惩罚” 。然而,被评价为“不正常”人真的就是不正常的人吗?他们理应被如此对待?1975年,福柯在法兰西研究院就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不正常的人》,探讨了三种“不正常的人”的历史 。福柯认为,“不正常”并非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一种出于特定需要被社会建构出的类别 。例如,在古代,许多身有残疾的人并不被界定为畸形,是因为法律可以对此进行协调和规范 。比如在处理“连体兄弟犯法”的问题时,如果要判处其中一人死刑,是否也要处死另一个,这是福柯看来现代社会的畸形对法律提出的难题 。于是,包括精神病学在内的一系列知识被发展出来,将“畸形”界定为对社会存在威胁、需要予以矫正的“异类” 。
福柯将这种对“正常/非正常”话语范畴的建立称为一种“新种族主义”,将一种事实判断中的“不同”转换为价值判断中的“异类”,它的延伸体现在性别、阶级、种族等方方面面 。近日,有言论评价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不生孩子的人生是失败的”,其实恰恰也遵循了这样一种话语范畴 。在“正常/非正常”的划分中,“结婚生孩子”成为大多数“正常人”“普通人”的选择,而相对的选择则被视为异类,需要被予以否定并加以“引导” 。
《不正常的人》,[法]米歇尔·福柯著,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
值得注意的是,恰如社会学者伯格和卢克曼所言,一个社会总是会通过发展概念解释“越轨”与“偏离”的方式,来让社会观念维持稳定和一致 。从近代的“麻风病人”,到现代的“同性恋”“不婚主义者”“不生育的女性”,“正常/非正常”范畴权力的运作几乎难以摆脱 。这更加凸显出我们对“普通人”的话语进行反思的必要:在我们频繁地使用“普通人”
(正常人)
这个概念进行自我评价与评价他者时,我们可能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参与一场自我和对他人的规训,在这个过程中,“正常/非正常”这对评价范畴的力量也被巩固和加强 。
4 超越“普通人”的自我反讽
行文至此不难发现,不论指的是“平凡人”还是“正常人”,“普通人”的话语都往往并不指向具体的群体,而只是作为服务于特定目的的“策略” 。这也使得“普通人”话语构成了一种奇特的自我反讽:“普通人”的字面意思明明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但在不同话语策略的交错又使得“普通人”的所指实际是我们“最陌生的人” 。
这种反讽正是“普通人”话语大量流行的真正风险所在 。
相较于对话语背后特定目的的察觉、对话语所施加的社会规训的反思,“普通人”话语最终导致我们无法走近真实的普通人更值得警惕 。这种风险其实非常类似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扬·维尔纳·米勒对民粹主义危险性的理解,在米勒看来,批评精英只可算作成为民粹主义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民粹主义者宣称只有他们才“代表人民”,但这里的“人民”仅仅是一种“在政治领域内一群道德纯洁、完全统一,纯属虚构的人民”,实际上不了解真实的内心诉求,也无法真正地代表人民 。米勒在此援引了哈贝马斯的名言:人民一词,只能以复数形式出现 。“普通人”一词又何尝不是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