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惹尘埃的出处 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哦( 三 )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 究竟,遂大悟矣 。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 也 。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 。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 。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 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 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 。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 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 。
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 。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 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 。
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 。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 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意思: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出处:《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 。
原文节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作品鉴赏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 *** 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 。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 。”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
何处惹尘埃古诗词中1.“何处惹尘埃”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菩提偈》,全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