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谢谢邀请 。因我从未做过教育工作 。不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仅就个人理解说点看法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 。传承过去的东西 。自己不随意创作 。不去创新 。相信和爱好古代的事物 。
对于孔子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于当今有何启发?我是这样理解的:在“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 。信息相对封闭 。社会发展缓慢 。这种对先贤智慧抱着一种谦虚态度 。承接“道统\"思想 。不求发展创新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而当今社会 。信息高度发达 。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不创新 。不求变 。必然会跟不上时代潮流 。最后被时代淘汰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其他观点: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在《论语述而》篇中 。孔子曾说:“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 。”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老彭 。有人考证是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 。有人考证是指两个人中的一个 。这属于考据学研究的范围 。我们不去深究 。这两段话阐述的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 。其中的“述”不能只解释为“讲述、述说” 。“作”也不能只解释为“写作” 。“述而不作”应当是指孔子只阐述前人之学 。自己不过多地进行创造、发挥 。
事实上 。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 。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但是 。孔子在“作”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个态度 。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 。只进行客观的叙述 。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 。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孔子的这番言论 。对今天某些所谓改革、创新者而言 。似乎不合时宜 。他们会嘲笑孔子顽固守旧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孔子的确有“信古”、“好古”的一面 。但孔子的“信古”、“好古”绝不等于复古 。一方面 。他系统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是要保存这些文化遗产 。使之流传后世 。以此来看 。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 。他在整理这些典籍时 。也并非“述而不作”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记载 。孔子作《春秋》 。为什么能使“乱臣贼子惧”?这是因为《春秋》在看似冷静、平淡的叙述中 。实际上蕴含了孔子的思想倾向 。这一“春秋笔法” 。深深刺痛了乱臣贼子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可见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 。实际上是自谦 。他不但“作” 。而且“作”的好 。“作”的多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文章插图
生当乱世的孔子 。实际就是在做这一工作 。他以“好古”的态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就是希望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寻找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想之路 。这条道路在孔子逝世几百年后 。由秦始皇变成了现实 。虽然秦朝所走之路与孔子的理想相去甚远 。但孔子毕竟通过他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 。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因此 。无论古代 。还是现在、将来 。搞历史研究的人都应受到尊重 。同时历史学家也要像孔子那样 。“信而好古” 。“敏以求之” 。尊重历史 。还原历史真相 。不可只凭自己的主观好恶 。随意“打扮”历史 。
作为教师 。也要像孔子那样 。不但要善于“述” 。还要善于“作”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 。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用的文化和知识 。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原原本本、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 。是千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 。这是教师的“述” 。但是 。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 。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创新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学会知识 。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还要善于“作” 。教育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只“述”不“作” 。只会把知识教死 。同样只“作”不“述” 。学生没有知识量的积累 。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方法 。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