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二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孔子:君子固穷与义利并存
首先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的思想中 。“利”并不仅仅指金钱财物 。更是指人生处境 。凡是好的一面都可以说是“利” 。而“义”也不仅仅指道德 。而是指“大义”、“道义” 。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仔细分析的话就会知道 。这句话前后是递进关系 。即前半部分是铺垫 。后半部分才是主旨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而这样的生活状态里 。就是“君子固穷”的表现 。
君子因为不会曲意逢迎 。也不会结党谋利 。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就是常态 。这是一贯如此的现象 。所以就会出现“安贫乐道”的心态 。也是君子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 。
“穷”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苦 。还有精神上的困顿 。
而与“贫困”对比的就是“富贵” 。所以才引出了后半部分 。不是通过正当手段而获取的“富贵” 。君子不取 。
这句话其实包含两重含义 。一个是字面意思 。富贵的获得需要有合乎道义的途径 。而第二重含义也在这句话中 。需要反过来思考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这样的观点在《论语·述而》中有佐证:
子曰: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是说 。如果“富贵” 。或者说利益的获得渠道是合乎道义的 。即使身份不高 。“执鞭之士”多指随从、差役 。那么也没有什么好羞愧的 。
从这里可以看到 。在孔子的思想里 。“义”是第一位 。而“利”是要后于“义”的 。
但是他并不否认“义”、“利”可以并存 。可以同时得到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孟子:何必曰利与舍身取义
孟子是对孔子儒家思想进行的第一次大改动 。让这种尤为关注道德、教化的学说拥有了政治实践的可能性 。
其中包括将“仁”发展为“仁政”等 。而“义利观”的变动也是其中之一 。
不同于孔子的“义利”并存 。孟子将“义”与“立”对立起来 。取其一 。必舍其一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他: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回答道: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孟子在之后还引申出来各种情况 。王说“何以利吾国” 。贵族就会说“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就会说“何以利吾身”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这是孟子的“义利”观念 。后世经常推崇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由此而来 。
从中可以看到 。孟子的“义利”观实际上是针对上层社会来说的 。只要使得上层社会将“义”放在第一位 。而不考虑个人之“利” 。那么在风行草偃、上行下效的社会状态里 。整个国家都会形成“重道义”的品质 。
这种“义利观”实际上和孔子的想法殊途同归 。都是在强调“义”的重要性 。
只不过孔子所针对的人不仅仅有上层社会 。还有普通人 。“执鞭之士”等等地位不高的行业同样可以有自己的“义” 。自然也可以追求“利”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从实际来看 。孔子的“义利观”虽然可以解读成“有所为 。有所不为” 。但这个标准是模糊的 。缺少可行性 。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在当时作为一个座右铭 。或者作为一个口号来说还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但因为标准的模糊性 。“义”与“不义”的界限并不分明 。所以需要被改善 。
孟子将“不义”和“利”联系起来 。为“义”这一追求设立了一个明确的对立目标 。虽然偏激了一些 。但总体来说还是积极意义更大一点 。
【《论语·述而》中讲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何理解?】未来在黑夜隐匿 。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 。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 。欢迎关注与交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