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二 )


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文章插图
敌人将宋庄围住三面 。单单空出一面 。也很难说不是有意为之 。八路军即使能够突出去 。也要在碉堡林立、公路如网、大兵尾随的野外与敌作战 。打起仗来非常吃亏 。两相比较 。孰若以村庄为依托 。利用工事和地道阻敌 。拖到天黑再突围 。这其实也是左叶、贺明刚进宋庄时就产生的共识 。即要么不发现敌情 。发现敌情就坚持打到天黑 。
上午九点多 。左叶接到报告 。村东二三百米处的坟地里出现日军的电台天线和大炮 。赶过去一看 。原来是敌人的通讯站和炮兵阵地 。而且还有不少敌人正在抢挖工事和架炮 。他立即命令重机枪和迫击炮进行猛射 。只一会儿 。坟地上就不见了敌人的踪影 。
日军实际是在用电台召唤援兵 。十点多 。周围的敌人先后增援上来 。除第十二联队外 。还有附近据点和正在进行“扫荡”的其他日军 。随着援兵的到来 。敌人开始逐次对北宋庄展开攻击 。
北宋庄由二十二团和蒿无县大队驻守 。县大队严格说来只是地方武装 。并非八路军正规部队 。所以防守任务主要由二十二团的一、二连承担 。日军先攻一连阵地 。后攻二连阵地 。到十一点左右 。又对一、二连阵地同时发起猛攻 。每次进攻前 。日军都先集中火炮和重机枪进行定点射击 。以便扩大八路军阵地前沿的射孔并摧毁围墙 。之后 。他们才向村口发起冲锋 。
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文章插图
二十二团在宋庄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有一个创新 。就是把第一道工事的掩体挖在了村边土墙的墙下——掩体的大部分都在墙里面 。同时用砖垒边 。用盖板覆土 。敌人炮击时 。战士就到墙里面躲避;掩体的小部分在墙外面 。敌人冲锋时 。战士就到墙外面进行阻击 。
这种取命为“壁里藏身”的构筑法应陋就简 。却很有实用价值 。八路军当时能够顶住日军的炮火攻击 。“壁里藏身”应记一大功 。直到后来的解放战争 。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指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时 。据说运用的就是二十二团在宋庄构筑工事的经验 。
在依靠“壁里藏身”加强防护的同时 。左叶还下达了“三不”命令 。“三不”命令的第一条 。是敌人不到五十米以内不开枪 。重点在于打得准 。而不是打得多 。二十二团有一批特等射手 。在交火中发挥了很大威力 。一连班长李清泽弹无虚发 。七枪撂倒了七个日本兵 。二连副连长庚治国发现敌人有一挺轻机枪在不停地扫射 。便抓住敌机枪射手和弹药手换梭子、运子弹的机会 。连开两枪 。把这两个敌人全给打死了 。战后清点下来 。如此长时间的激烈战斗 。步枪子弹也仅消耗了千余发 。
“三不”命令的另外两条分别是:敌人不发动集团冲锋不使用机枪;不是成群的敌人不扔手榴弹 。换句话说 。就是如果敌人分散着上 。便用特等射手招呼 。如果一阵阵一群群地来 。则轻重机枪、手榴弹“伺候” 。八路军子弹不多 。手榴弹多 。尤其当敌人成群结队地冲到墙根处时 。战士们就从工事里跳出来 。把一排排的手榴弹投向敌群 。很快就能把他们的冲锋给打下去 。整个宋庄战斗 。一共用掉手榴弹两千一百三十余枚 。整整是步枪子弹的两倍多 。
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

文章插图
至下午两点 。一连打退了敌人七次冲锋 。二连也打退了五次冲锋 。眼看对北宋庄的进攻受挫 。日军遂将进攻重点移至南宋庄 。
驻守南宋庄的是七分区警备旅的一个混合连和晋深极县大队 。人数少 。弹药也不足 。但打得一样顽强 。在村边围墙被敌人炮火摧毁后 。他们就转移到院落和房上继续同敌人拼杀 。此后又接连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 。下午四点 。日军迂回部队终于冲进了南宋庄 。八路军正面和侧翼处处受敌 。无法再守 。于是晋深极县大队向南突围而去 。混合连则在二连的掩护下突进了北宋庄 。
南宋庄失守使得日军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 。北宋庄的西面虽然已很吃紧 。但左叶仍不得不从那一面抽调兵力 。用以加强南部的防御 。此时战斗已打了八个小时 。经过敌人炮火的连续轰击 。北宋庄村沿的工事大多已残破倒塌 。二连只得撤进村边房屋 。三连也移至第三道工事坚守 。天气炎热 。可是很多人自战斗打响起就没有喝过一口水 。一个个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 。更使人担心的是 。弹药越来越少 。但村外的敌人却还在不断增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