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渔翁》诗有什么意境与艺术风格?( 二 )


所以我们说“江雪”的意境:
《江雪》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绝域苍茫的景象 。
起句突兀 。渲染了当时的苍凉浩大的景色 。末尾一句结尾结情 。孤寂苦闷悲痛回荡在字里行间 。
诗中的景物描写暗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当时的艰难处境 。折射着诗人孤寂但志向不泯的孤傲执着的心境 。
《渔翁》这首诗已经是诗人被贬后期的了 。此时的诗人对于政治风云已然看淡很多 。语言比较平易自然 。整体诗风冲淡平和 。表现出的是悠然闲适的隐逸生活 。体现的是他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
西岩渔翁已经不是那个寒江独钓的“簑笠翁” 。晓汲清湘之波 。燃楚竹以早炊 。一派劳作者的形象 。三四句却别开天地:烟销雾散 。红日高照 。何其壮美清新 。一个“绿”字 。极富动态感:绿光荧荧 。扑面而来 。不但染绿了山山水水 。也染绿了读者的心灵 。诗人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使之亢奋 。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五六句画面转换:渔翁泛舟中流 。回首天际 。西岩白云 。无忧无虑 。竞相追逐 。这时的“渔翁” 。情思悠远 。怡情山水 。乐在其中 。柳子的旷达情怀 。超然心志 。全寄寓于渔翁的欣悦频顾之中 。
“岩上无心云相逐 。”
这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句 。刘子厚要学习陶渊明
他以西岩无忧无虑的白云含蓄地表达了他旷达超然的情怀和隐逸山水的审美情趣 。
两首诗意境深邃 。寥廓旷远 。但两诗的基调色彩不同 。《江雪》中的“千山”“万径”展现的是一片苍茫、空旷、凄寒、沉寂的景象 。在“独钓寒江雪”的意象中 。我们触摸到了诗人那颗执着的心灵 。
而《渔翁》中的“烟销日出” 。“欸乃一声”描摹的是清丽、柔美、恬淡 。“回看天际” 。二句更显空灵与生机 。
寄情于景 。诗人热切向往自由安适的生活 。渴望摆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于是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寄托 。平静淡雅的自然山水在诗人眼里骤然变得充满奇异色彩和神妙趣味 。进而创造出物我合一 。情景交融的意境 。
二.品读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一)选取有“包孕”的片刻
皎然在《诗式》谈到“取境”时说:“
取境之时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 。观其气貌 。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
柳宗元是“取境”的高手 。他根据不同的表情达意的需要 。采取不同的“取境”方法 。
《江雪》是首诗 。也是一幅画 。它更像一个镜头 。诗人选取了一个最富含“包孕”的片刻 。把它展现
给我们:在“千山”“万径”的辽阔的大背景中 。用“鸟飞尽”“人踪灭”
就给这一背景染上了苍凉凄冷肃杀之气 。诗题是《江雪》但是诗的
前三句一直没有出现“雪”字 。但是我们从“鸟飞尽”“人踪灭”中领悟到“千山万径”铺天盖地都是雪 。这就是一幅令人玩味无穷的有“包孕”的画面 。
所谓含有“包孕”的画面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之中提出来的美学概念 。在那里他做了详尽的阐述 。我国古代画论中虽然没有“包孕”这一词 。但也有类似的见解 。
前人论画 。认为画家应该挑选整个动作中“有包孕”的片刻 。所谓“有包孕”的片刻就是最富有内涵 。最耐人寻味 。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 。比如画一个事件 。就不可画顶点:比如海上风暴摧毁了帆船 。画家不要直接画风暴如何卷起巨浪摧毁帆船的高峰时刻 。而要画风平浪静之后海面上漂浮的帆船的残骸等惨状的那一片刻 。看到这一惨状 。则更能激发观者丰富的想象 。更能深刻体味那场风暴巨浪的惨烈 。
擅于“取境”的高手柳宗元他没有直接写那场风雪如何驱散了飞鸟 。阻隔了行人的往来的那一“高潮”时刻 。一个“绝”一个“灭”字就把那场风雪的“威势”道尽 。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与意境》中 。恽南田和宗白华都谈到了“意境”问题 。
他们说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灵想之所独辟”(恽南田)的创造 。它“化实景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的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 。”以有形表现无形 。以有限表现无限 。从而实现“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味外之味”的美境 。
不得不佩服柳宗元这位擅长“取境”的高手 。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 。他深感顽固的保守派的重压就像凌冽的风雪席卷天下 。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实景”以他“独辟”的心灵虚化为“虚境”——“江雪” 。把自己不甘屈服的真实的“孤傲与激愤”情感虚化成“孤舟”“独钓江寒雪”的“幻境”(有谁会在大雪覆盖天地的冰天雪地去钓鱼呀?)于是一个敢于和厄运抗争的孤傲执着的诗人柳子厚便跃然纸上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