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二 )


许多古代科学家也对这些粮食作物总结出了较为符合客观规律的种植经验 。可供人们遵守借鉴并再度扩大产量、种植面积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部条件 。才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从顺治年间的七千万跳跃式地增长为四亿 。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赋税 。

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文章插图
虽然清朝在康熙年间曾颁布了“盛世滋丁 。永不加赋”美好的条例 。但其在实际征税时却依然毫不手软 。即便清朝的几位皇帝曾经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但最终还是沦为了官员们乃至清政府本身大肆敛财的工具 。
清朝末期 。合理的税收尚且数额巨大 。还存在诸多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 。零零总总地加起来数目也颇为惊人 。而如果不能按时缴纳税赋 。后果则十分严重 。倾家荡产尚算平常 。丢掉性命也时有发生 。
以清初江南地区的一个人为例:“赔累既穷 。鞭笞日受 。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 。借一还百 。竟不能清理 。家业荡然 。性命殉之” 。
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文章插图
即便知道这是官员本身为了敛财而用处的手段 。但在强权压迫之下 。还不是只能认命?尤其是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 。为了还清赔款不惜主动鼓励官员敛财 。黑暗至此 。时人实在没有办法 。四亿人口共同缴纳的税赋 。其数量之大震撼人心 。这也是清政府被压迫这么多年还能存在的主要原因 。
三、海关收入占据了这些赔款的大多数
自从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后 。清朝的对外贸易就陷入停滞状态 。中国也进入落后愚昧的时代 。但是 。随着国际贸易的愈发频繁 。清朝注定也无法完全脱身其中 。在这种情况之下 。广东十三行应运而生 。
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文章插图
它作为当时广州乃至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其所能创造的经济利益是极为丰厚的 。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洋船泊靠 。商贾云集 。殷实富庶” 。掌控它的商人们家产总和甚至比国库还要多 。一座港口所能够谋得的利润之数量可想而知 。
在清政府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当中 。许多列强都要求插手中国的海关主权并开放通商口岸 。从而为本国商人的贸易活动提供便利 。在当时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海上贸易所能谋求的利润是最多的 。历史上的“三角贸易”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
如果清政府能够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将通商口岸的海关主权交由列强管理 。那么列强将会拥有一座源源不断涌出金子的喷泉 。这便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画面 。
在这种情况之下 。除了广东十三行之外的其余港口也被迫陆续开放 。清朝对外贸易额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年代 。当初仅广东十三行一家港口就能创造出这么多利润 。其他港口加起来的税收数量必然更加惊人——列强赚的当然更多 。
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 。外国人出于方便自己赚钱的思想 。在对港口的管理上并不会实行损人利己的垄断政策 。而是会尽量为其他商人提供便利以吸引投资 。两相比较之下 。反倒是外国人管理下的港口创造的利润更多了 。
四、分期付款的“人性化”措施
虽然清政府家大业大 。对本国民众也一直报以剥削到底的心思 。但面对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的赔款攻势 。它却还是招架不住 。在《北京条约》中 。清政府需要偿还一千六百万两白银 。但清政府财大气粗 。仅用了五年时间便还完了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 。清政府一共需要向日本支付两亿两白银的赔款 。这数目不可谓不大 。但清政府还是倾家荡产般地把它还完了 。
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

文章插图
但是没过几年 。《辛丑条约》又来了 。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让清政府也望而生畏 。实在有心无力 。列强们自然也知道清政府短时间内绝无可能偿还这么多债务 。而将清政府逼得狗急跳墙也并非他们的本来目的 。
毕竟它作为自身在华利益获得的代表者 。在现阶段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此时 。一种可以长期从清政府身上抽血的办法 。便被搬上了历史台面 。
列强十分“慷慨大方”且颇为“人性化”地允许清政府分期付款 。在一九零二年到一九四零年共计三十九年还清 。但这一过程中却得增加利息 。最后本息总计近十亿两 。虽然最后的数目十分巨大 。但这一方式依旧可以说在当时为清政府缓解了巨大的压力 。使它有了苟延残喘的空间 。否则一次性支付四亿多两白银 。把皇宫卖了都拿不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