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二 )


文章插图
“公、侯、伯、子、男” 。历来被认为是西周 。包括之前朝代的五等爵位 。
实际上 。这很可能是西汉以降形成的一种推测性论断 。
对这件事 。一致认为比较“权威”的说法 。是《礼记.王制》 。其曰:——
“王者之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卿、上士、中士、凡五等 。”
这是说 。君王制定俸禄、爵位等级 。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的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分为五等 。
此说法的依据 。很可能是《孟子.万章下》 。其云——
“天子一位 。公一位 。侯一位 。伯一位 。子、男同一位 。凡五等也 。君一位 。卿一位 。大夫一位 。上士一位 。中士一位 。下士一位 。凡六等 。”
“君” 。就是诸侯 。应该包括在前面之列了 。于是《礼记.王制》将诸侯国内 。也改成了“五等” 。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文章插图
《礼记》 。是学习儒学之“礼”的笔记 。据称出自西汉“小戴”戴圣之手 。成书约在汉宣帝时期 。就是公元前100之后 。
这要比孟子在世晚了200年 。说《王制》上述一说源自孟子是可信的 。
请注意 。《孟子.万章下》里讲上面那段话之前 。还有话——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 。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 。诸侯而其害己也 。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接着就说了“上五等”“下六等”那个话 。
一个叫北宫锜的卫国人问 。周朝颁定官爵和俸禄的等级是怎样的呢?孟子说 。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各路诸侯都认为那种制度损害自己利益 。就把有关典籍毁掉了 。不过 。我也大概耳闻了一些 。
孟子生卒前372-前289年 。他那个时候 。已经说不清周朝官爵俸禄的真是具体情况了 。只能“道听途说”地讲讲 。汉初戴圣的话 。又怎么能全信呢 。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文章插图
古人已经发现了这件事的“漏洞” 。
东汉郑玄是大学问家 。他在《礼记目录》中对小戴关于“上五等”“下五等”说法的解释是——
“名曰‘王制’者 。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 。”
郑玄认为 。所谓“上五等”“下五等” 。讲的是“班爵、授禄、祭祀、养老”这四种事情上的“等级”差别 。而非仅指“班爵、授禄”等级 。
当代学者任铭善专门就此做了研究 。著有《礼记目录后案》 。他说 。所谓“上五等”“下五等” 。当是虞夏商周四代制度因革损益之说 。未必在当时实际执行过 。他概括了十个方面:班爵、禄田、任官、巡狩、朝聘、教学、养老、国用、丧祭、职方 。皆体现等级差别 。“上五等”和“下五等”是一种对此的概括之说 。
学界对此说颇为认同 。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文章插图
“虞、夏” 。除史籍记载外 。无更多实证 。
从商、周来看 。此说当可成立 。特别是西周总结了前朝统治治理教训 。实行了一整套封建宗法礼乐制度 。更明确地实施了等级制 。
“封建”制度的核心 。是父系血缘 。所以 。西周要“封建亲戚” 。
殷商也“封侯” 。由商王命名 。但皆为异姓 。但从卜辞看 。商王与侯是亦臣亦友的关系 。即“友邦君” 。
西周的“分封制” 。则做了根本性改变 。
武王灭商之后 。分封了姬姓国君五十五个(兄弟封国十五 。子孙封国四十) 。通婚的异姓国君十六个 。层层叠叠 。在王畿周围形成了一圈一圈屏障 。这叫“以屏宗周” 。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文章插图
分封国君 。只封男不封女;国君可以世袭 。只传男不传女 。这就是为了保持父系 。特别是姬姓父系对王权的时代牢控 。
君位传子 。为了避免家族内纷争 。西周又规定了只传嫡不传贤 。有了父系的“嫡庶之分” 。即“大宗”“小宗”之分 。
王国维概括说:“有土之君不传子 。不立嫡 。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这就是西周封建制的核心 。
七十一个分封国 。国君皆称“侯” 。
王国维亦云 。封建就是建立“君统” 。爹就是爹 。君就是君 。子孙、臣下没任何资格、权力讲条件 。所有分封国的国君 。都是天子分封的“侯” 。所以叫“诸侯” 。是为所有“侯”之“总称” 。其与天子 。是绝对服从的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