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旗袍马褂唐装汉服和生活中见到的似乎不太相同。是改良了吗?有什么进化历史?( 三 )


以象出境 。乃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 。北宋时李伯时作人物画 。他画陶渊明 。说是不在于画出田园秋菊 。而要在“临清流处”用心 。这个“临清流处” 。无非就是境界的传达 。
唐代诗坛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 。就是:“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 。这正是从造境方面的考虑 。这样的氛围最能出境界 。灞桥 。在西安东 。近年灞桥的遗址出土 。那个令千年前无数人断肠的地方 。浮出了历史的水面 。那里曾是唐代西安人送别的地方 。人称销魂桥 。乱云低薄暮 。流风回舞雪 。孤独的游子在万般无奈中踏上路程 。放眼望 。苍天茫茫 。乾坤中空无一物 。只有一条瘦驴在彷徨 。正所谓人烟一径少 。山雪独行深 。此情此景 。怎能不勾起生存之叹 。怎能不产生命运的恐慌 。诗意的大门被这寂寞所撞开 。
五代北宋时期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重写实到重意境的过程 。黄筌的花鸟重视格法 。以写实见长 。及北宋初年崔白、崔悫、吴元瑜出 。力去院体之法 。“稍稍放笔以出胸臆” 。即从重视外在的形貌转而重视心灵的传达 。其心灵的传达就落实在“境”的表现上 。即由重象转而重境 。重视诗意的传达 。这诗意就是境界 。《宣和画谱》卷十八说崔悫作画:“凡造景色必放手铺张 。而为图未尝琐碎 。作花竹 。多在于水边沙外之趣 。至于写芦汀苇岸 。风露雪雁 。有未起先改之意 。殆多得于地偏无人之态也 。”这个“水边沙外之趣” 。正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它所克服的是黄筌等的“琐碎” 。这个“琐碎”就是没有由象上升到“境” 。物象虽很逼真 。但没有在心灵的体验中构成一种境界 。所以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 。“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者 。往往不出于画史 。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 。盖胸中所得 。固已吞云梦之八九 。”画史之画 。是形似之作;词人墨卿之作 。则注意的是诗意 。是心灵中的境界 。

电视剧里的旗袍马褂唐装汉服和生活中见到的似乎不太相同。是改良了吗?有什么进化历史?

文章插图
拙政园香洲冬景
雪卧香洲 。
有万般风致 。
总之 。象与境的差异 。一般来说 。象是松散的 。而境是在心灵的融汇下整合为一相互联系互相激荡的世界;象偏重于外在 。境则偏重于内在 。侧重于一种氛围的创造 。一种独特的艺术世界的构建 。作花鸟 。重视水边沙外之趣 。就是重视一种超越于外在对象的诗意氛围的创造;象的欣赏价值是单一的 。虽然其极尽形似 。但缺少境的趣味 。如戴本孝说:“至境那自人间来 。偶然心手随时开 。天地古今言象外 。寻行数墨何为哉!”〔9〕境乃是对象的超越 。
当然 。境与象又密不可分 。境非象 。但境也不离象 。无象则无以出境 。美学上的“境生象外” 。是对二者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首先 。境并非象 。如果二者是同一概念 。就不存在一个象外之境的说法 。其次 。境不离象 。象是境赖以存在的基础 。这里并非说境是多象 。象是少象 。境是组合之象 。象是零散之象这样的区别 。而是说境是由象所形成的特殊心灵境界 。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等都是象 。而这些象在诗人的体验世界中形成了特殊的境界 。境由象起 。这些人人都可见之象 。在诗人的心灵体验中变成了一个绝妙的实现 。这就是境生象外 。象是人人可见的 。境则是当下妙会的 。永远没有重复 。我们说境是一个世界 。并非就空间的意义上说 。而是就体验而言 。皎然有诗云:“偶来中峰宿 。闲坐见真境 。寂寂孤月心 。亭亭圆泉影 。”他在一个寂静的山林中闲宿 。黝黑的山林 。森然的古寺 。孤独的月影 。如梦如幻的深潭 。这都是象 。他在这幽居中 。在这象中发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这就是他所谓“真境” 。第三 。境是对象的超越 。
正因此 。我以为 。象是对言的超越 。境又可以说是对象的超越 。由象到境的超越 。转实为虚 。由外至内 。超越经验世界之事实 。而进入到体验的境界中 。境就是对体验世界的呈现 。它反映的正是中国美学越来越以体验为中心的发展进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