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高观国的词牌名是 菩萨蛮 高观国( 五 )


壮阔之美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冥空阔 。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注:岭表又作岭海,沧冥又作沧浪 。
开篇几句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秋高气爽、玉宇澄清,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是全词感情的 ***,极其宏伟 。这几句是作者设想自己作为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自己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自信、开阔的心胸才能做到啊!
清冷之美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诗歌起笔就不同反响,将昔日的觥筹交错与今年贬谪到“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进行对比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 。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体现出一种清冷之美 。
寂寥之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寂寥美的意境之中 。而本应该热闹的中秋,诗人却无一人陪伴,物是人非,只能和圆月相伴,无限寂寥 。
含蓄之美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作者通过描写月中嫦娥中秋时节遥望人间,觉得她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天伦之乐,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桂花树相伴而哀怨,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乡愁 。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的 。
想象之美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辛弃疾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使用《天问》体,构思新颖,想象奇瑰,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地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
孤寂之美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文中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