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二 )


花荣与关兴 。是如何射下第三只大雁的呢?
先说三国时期的关兴 。在《三国演义》中 。是这样写的:
兴挽弓在手曰:射中红心 。何足为奇 。正言间 。忽值头上一行雁过 。兴指之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 。言讫 。那只雁应弦而落 。文武官僚 。齐声喝彩 。
再看看北宋时期的花荣吧 。在《水浒传》中 。花荣射雁的情节是这样的:
远远的有一行雁来 。花荣未敢夸口 。小弟这枝箭 。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 。射不中时 。众头领休笑 。......当下花荣一箭 。果然正中雁行内第三只 。直坠落山坡下 。急叫军士取来看时 。那枝箭正穿在雁头上 。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小李广花荣 。令众头领见识了他的箭术)
小结
真厉害!怎么那么准呢?要我说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在此处的描写 。怎么那么相似呢?也许是因为 。两位小说作者 。英雄所见略同 。不过 。我们不应该太奇怪 。因为 。他们都是明代的人 。还可能存在师生之谊 。另外 。在那时的说书场上 。大概 。市井小民观众的欣赏口味 。就是如此吧 。
总而言之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许多桥段 。有程式化的倾向 。所以说 。英姿勃发的花荣和关兴 。不可能像悲剧人物薛丁山以及父亲薛仁贵一样 。不射头雁射二雁 。他们只能射那第三只大雁 。
其他观点:
《水浒传》里的花荣和《三国演义》里的关兴 。射雁时为何都选择雁阵中的第三只?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也很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我的观点是:
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有牵连的两部古典名著 。与射雁也就有了相濡以沫的关联 。
这两部名著都诞生于元末明初 。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和罗贯中 。据相关学者研究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 。施先生创作了《水浒传》之后 。罗先生曾进行过修订加工 。也就是说 。目前我们读到的《水浒传》 。里面是有罗先生笔迹的 。
既然有这个过节 。我们就完全可以推论 。《三国演义》里关兴的射雁 。有可能是罗贯中借鉴了《水浒传》里花荣射箭的情节 。当然二者也可能都是罗先生的改编 。总之二者都有可能 。因为这样的历史迷团 。作为今天的我们 。已经无法准确考证了 。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第一种解释:头雁是领头的 。代表着领导者和领路人 。于是若射头雁就蕴涵了两层含意 。
其一 。表面涵义:
射落了头雁 。会搅乱雁阵的方向感和队伍的完整性 。使队伍成为一盘散沙 。变相地等于做了一件坏事 。让人于心不忍 。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其二 。深层涵义:
头雁是一把手 。你把头雁射落 。现实中的一把手能高兴么?弄不好会戴上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的帽子 。
第二只雁是二把手 。是接班人 。射落第二只雁等于是斩断了一把手的臂膀 。自然也不妥当 。
但如果射落最末尾的一只 。又有些专挑软柿子捏欺负人的意味 。会让人产生拍马屁势力眼儿的误解 。所以就只好选择射第三只雁 。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第二种解释:头雁和尾雁相对容易捕捉 。而射第三只雁才是最难的 。
雁阵不是固定的物体 。而是在飞行的动态中 。在这个流动的雁阵中 。头雁和尾雁显然是最容易捕捉的目标 。花荣和关兴既然要显示自己射箭的功夫 。也就不可能选择容易射中的目标 。
同样道理 。如果选择雁阵中间的目标 。难度自然就大了许多 。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只雁作为显示神箭功夫的目标 。
花荣射雁为什么选第三只?在三国关兴射雁也选第三只,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三、之所以射雁而不是其它飞鸟 。是因为只有大雁才排成整齐的队列飞行 。
在古代射箭功夫表演中 。有射野鸡的 。有射狼虫虎豹的 。但那都是单独的物体 。目标相对容易捕捉 。而《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虽然也很精彩 。但那毕竟是固定目标 。也就更加容易捕捉了 。
而在天空中飞行的大雁 。既是流动的目标 。又是多个目标选择其一 。这个难度就比单独目标和固定目标要大得多 。也就更能显示出神箭的功夫 。
所以 。《水浒传》中的花荣和《三国演义》中的关兴 。为了显示自己的箭术不同凡响 。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射雁 。而且是飞行雁阵中的第三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