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的杨氏模量一般多少,钢丝的杨氏模量数据大致范围( 四 )


条件下产生的热量应不会使缆内温度有明显的提高 。
4.1.2.8.2 馈电线宜选用单芯软导体无护套电缆,其导体规格、绝缘厚度和电缆外径应符合附录A 中表
A .2 的规定 。也可根据需要选用单芯硬导体无护套电缆,其各项性能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
4.1.2.8.3 单芯导体通常在缆的长度段内是连续的整根,允许在缆的一个段长内有至多 2 个接头 。接头
可采用热熔剂钎焊或冷焊,且接头处的抗张强度应不低于无接头单线的 85。接头处应采用合适方式和
材料进行绝缘修复,使其达到本标准中对电气性能的各项要求 。
4.1.2.9 其他金属线缆
如用户需要,缆中也可放置其他用途的金属线,如控制信号线等,其性能应满足相应的产品规范要
求 。
4.1.2.10 绞层
4.1.2.1 0.1 绞合单元外径和数量
绞合的各单元外径宜相近,以利于缆芯的圆整 。绞合单元数量宜为5-12根,也可根据用户要求为其
他的数量。
4.1.2.10.2 绞合节距
对于A 类和C类缆,应综合考虑光纤的拉伸性能要求和通信线对的传输性能要求,节距设计应合理 。
4.1.2.10.3 绞合单元识别
缆中各绞合单元应用有效的识别方式加以区分 。通常情况下宜采用颜色或数字加以区分,其中馈电
线的绝缘标志颜色应符合GB/ T 5023.1-2008中第4章的规定,通信电缆的护套颜色宜为灰色,光纤松套管
的标志颜色应符合G B/T 6995.2-2008规定,不褪色不迁移并与能其他金属电缆的标志 *** 分 。
4.1.2.11 包带层
4.1.2.11.1 缆芯的绞层外宜有绕包或 (和)纵包的包带层,纵包层外允许再有扎纱 。包带层应具有足够
的隔热和耐电压性能 。
4.1.2.11.2 包带材料应是强度足够的聚醋带、聚酷无纺布带、阻水带或其他合适的带材 。
4.1.2.12 内衬套
4.1.2.12.1 对于铝 (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恺装缆,包带层上宜再有一层聚乙烯内衬套,其厚度的标称
值为 1.0m m ,最小值应不小于0.8m m
4.1.2.12.2 聚乙烯内衬套的材料宜采用符合G B/T 15065 或YD/T 1485 规定的聚乙烯护套料 。
4.1.2.13 阻水结构
4.1.2.1 3.1 缆护套以内的所有间隙应有有效的阻水措施,包带 (或内衬套)及以内的各绞合单元之间的
间隙,应连续放置阻水带或阻水纱,在填充式缆中应连续充满阻水性复合物 。包带 (或内衬套)和护套
之间的间隙,宜连续放置阻水带或阻水纱,也可间隔设置阻水环,在填充式缆中,应涂覆阻水性复合物 。
4.1.2.1 3.2 阻水带和阻水纱应符合YD/T 1115规定,阻水环材料的详细技术规范另订 。填充复合物和涂
覆复合物应符合YD/T 839.3-2000 规定 。
4.1.3 护套
4.1.3.1 总则
4.1.3.1.1 缆常用护套有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简称S 护套)、铝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简称A 护套)和聚乙
烯护套 。
4.1.3.1.2 护套中黑色聚乙烯套的材料应采用线性低密度、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护套料,它们应分别
符合GB/ T 15065 或YD/ T 1485 规定 。
4.1.3.1.3 黑色聚乙烯套的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横断面上均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砂眼和裂纹 。
4.1.3.2 钢一聚乙烯粘结护套 (S 护套)
4.1.3.2.1 S 护套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皱纹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
烯套,并且应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粘结为一体,必要时
可在搭接处施加粘结剂来提高粘结强度 。复合带纵包后的皱纹应成环状,其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m m
或缆芯直径小于8.0m m 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最小值和任何横断面上的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