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前沿教育网,鞍山前沿国际二手房( 三 )


1978年 , 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 , 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王国栋考取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压力加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 毕业后 , 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东北大学任教 , 并在这里尽献芳华 。
自力更生 , 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
钢铁 , 作为工业之粮食 , 大国之筋骨 , 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
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汽车用钢、桥梁用钢、高层建筑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及航母等大国重器用的高端钢材 , 仍受制于人 。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 必须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拼出一个新天地 。”与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国栋 , 深知打破钢铁材料瓶颈 , 国之重器才能不受制于人 。
1998年 , 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 , 他和团队开始了“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 。
当时 , 日本、韩国已相继启动了探究晶粒细化极限的实验 。而凭借多年的一线经验与实验结果 , 王国栋和团队决定不盲目追随日韩的潮流 , 而是定位在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实现的目标 , 创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 。
有了新的头绪后 , 王国栋和课题组成员开始了长期“驻扎”宝钢的生活 , 昼夜奋战 , 与宝钢集团无缝衔接 。
那段日子里 , 王国栋带领团队穿梭于实验室和宝钢之间 , 实验、分析、计算 , 调研、座谈会、讨论…… 。
1999年9月 , 无数次实验后 , “超级钢”诞生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业化的轧机轧制超级钢的成功实验 。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 被应用于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 , 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数百万吨 , 并连创国际竞争的4个第一:第一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原型钢样品;第一次得到钢铁工业生产的工艺窗口;第一次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超级钢;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 。
2005年3月28日 , 王国栋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 , 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
但每当谈起“超级钢” , 王国栋总是说 , 这只是材料革命浪潮里的一朵涟漪 。把这一页翻过去吧 , 往前看 , 那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
勇闯新路 , 矢志追求行业领跑
创新不停步 , 奋斗无止境 。
让中国从跟跑、并行直至成为世界钢铁科技的领跑者 , 是王国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
2004年 , 日本、欧洲开发出热轧钢板超快速冷却技术 , 我国也十分
“我们自己开发 , 走自己的路 。”
王国栋和他的团队下定决心 , 兵分两路:一路以擅长装备研发的王昭东、袁国等年轻人带头 , 根据已由团队研发成功的钢板淬火机的原理 , 进行控制冷却系统硬件的研发;一路则由擅长组织、性能调控的刘振宇等牵头 , 开发热轧过程组织性能预测技术 , 建立我国自己钢材组织控制的软件“北斗导航系统” 。
人间万事出艰辛 。
南钢的生产线上 , 有一幕特别令人振奋:印刻着“RALNEU”(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缩写)标识的超快冷装置和西马克集团生产的预矫直机一前一后地矗立在生产车间 , 仿佛在昭示着自主研发的国产装备与进口装备“硬核”过招的战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