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50字 宋应星的故事简短( 三 )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应星喜欢上了被当时读书人称为“旁门左道”的物品制造工艺 。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到一户人家做客 。那人家中摆着许多形状、质地、图案各不相同的花瓶 。宋应星对这些陶土花瓶很感兴趣,不断向主人问起花瓶的做法 。
朋友们劝阻宋应星道:“ *** 花瓶的 *** 不过是些雕虫小技而已,哪里值得我们读书人去学呢?”
宋应星却不这么认为,他想:身为读书人,连这些平时用的东西是怎么做成的都不清楚,这只能说明自己知识浅薄,怎么能轻易将之视为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弄明白 。于是,从那时开始,他便留心收集和记录各种工艺技术 。
除此之外,宋应星还很喜欢研究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于一些超常现象,他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解释 。
据说,在少年时期,宋应星时常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探讨学问 。
【宋应星的故事50字 宋应星的故事简短】一次,一位好友在和宋应星讨论问题时忽然问起:“鬼火到底是什么东西?前几天晚上,我和一个朋友一同回家,途经一片坟地,看到那里有两三点绿色的火星在飘来荡去,我那个朋友和附近的住户都说是鬼火 。你怎么看?”
宋应星认为好友太过迷信,笑了笑,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火,你说的那叫阴火 。一切未经人点燃的火都叫阴火,它见不得阳光和烛火,一见阳光和烛火就会熄灭 。”
“阴火是怎么来的呢?”好友又问 。
“阴火从腐木中释放出来,还有一种从骨头里分解出来的磷火 。到了雨水较多的年份,天一黑,阴火就会出来,在地面上飘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鬼火’ 。”
好友听了宋应星的解释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格外钦他丰富的学识 。
宋应星不信鬼神之说,对世俗迷信常予以坚决驳斥,主张用“试见”“试验”的 *** 考察事物,并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这些现象,为当时的科学领域注人了新的精神 。
勤学好思且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宋应星,在对各种知识的广泛汲取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而他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 。
从1615年起到1631年,宋应星与哥哥宋应升五次进京会试,均未及第 。1631年,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宝贵的青壮年时光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 。至此,他们终于断绝了科举之念 。
虽然宋应星五次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 。在旅途中,他拓展了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 。他沿途经过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了解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 。这此为他后来著述《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
1634年,宋应星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师) 。尽管这是一个キ人流的低级官位,但在四年的任期内,宋应星一面专门教授县学的生品一面充分利用余暇时间香找文献,并开展调查研究,为写作做筹划准备工作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了丰硕之果,51岁那年,宋应星写出了平生最重要的作品《天工开物》 。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了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 。
在书中,宋应星不仅广泛记录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成就,还从一般现象中发现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 。
在物理学方面,他通过对船与水流关系的具体描写,阐述了力学(包括流体力学)的一些重要原理 。他还探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 。在生物学方面,他记录了不少农家培育大麦、水稻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 *** 对农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