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怎么样?( 二 )


在华农求学的两年里 。感悟最深的是华农的牛人确实很多 。有位教授把学术文章发表在了世界顶尖级杂志《nature》 。这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我们都称这位教授为大神 。他就是殷平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了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的研究 。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奥秘 。即RNA 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过程中的结构基础 。学过生物的可能会有所理解 。DNA上储存的遗传信息需要经过RNA有效的翻译表达 。从而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但是在这段遗传单位和表观单位的“信息沟通”路途中 。RNA作为运输载体 。存在着动态修饰变化 。而运输载体的变化影响着最终的表现 。为了搞清楚动态修饰变化的主谋 。殷平团队展开了研究 。最终取得了喜人成果 。殷教授将之归功于整个团队 。他说他很享受研究的过程 。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 。夜以继日 。多地辗转 。最终成功了 。为人类遗传领域添加了厚重的一笔 。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
像殷教授这样的大咖在华农还有不少 。比如获得何梁何利奖的金梅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很有气质的奶奶 。62岁了还活跃在科研上 。金老是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病原分室主任 。多年来从事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新型疫苗与分子诊断制剂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比如她率先研制出禽(猪)流感快速检测试剂盒20余种 。猪流感H1N1亚型灭活疫苗获新兽药注册证书 。是我国迄今唯一一个用于猪的流感疫苗的第一完成人 。曾有校报采访人员问金老 。“是什么让您始终坚持在科研战线上?”金老微笑着 。用一句很平常的话回道 。“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
闲来无事 。我喜欢在校园里瞎转悠 。有一回冒失地“闯”进了张吉斌教授的实验室 。真是吓死宝宝了 。还好张教授对于不速之客不但不感冒 。还在休息的间隙跟我聊他精心饲养的虫子 。他所说的虫子其实是武汉的水虻 。用农村的话就是趴在黄牛身上的大苍蝇 。这种水虻是张教授在武汉郊区相识的 。随后就被他带回了实验室驯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 。如今已有上万只 。平时这些水虻就趴在虫笼里 。肉眼看去黑压压的一片 。还真是有点不舒服 。但是这水虻在化解餐厨垃圾等方面的用处可大了 。它们爱吃油腻腻的餐厨垃圾和臭烘烘的畜禽粪便 。1斤水虻每天能消化掉2斤垃圾 。而排泄出来的还是上好的有机肥 。产下的幼虫还是高蛋白的动物饲料 。目前 。张教授驯养的水虻已经成功帮助国内的多家养殖企业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 。同时智利一家大型农场还专门找到张教授洽谈合作事宜 。聊到这些 。张教授一脸幸福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品系的水虻养殖基地 。我这个是最好的 。”看来 。华农人不简单 。小虫子也可做大文章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我算是学到了 。
看看华农的这些大人物 。走过的路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吃的盐还多 。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 。但张爱玲说得好 。“出名要趁早 。”所以趁着年轻还得多奋斗 。比如由华农年轻师生组成的IGEM代表队凭借创新性理论“混合虚实细胞” 。斩获全球大奖 。即2015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 。这是华农连续第三年获得金奖 。并首次突破性地夺得最佳信息处理项目奖提名 。混合虚实细胞是一种全新的系统 。它由现实部分和虚拟部分这两部分组成 。细胞是其现实部分 。而计算机中的一段程序代码则是其虚拟部分 。这个系统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间信息的直接沟通 。并为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按照该项目的设想 。将来人类的身体可能会与电脑直接连接在一起 。人们通过电脑能直接观测身体的每一项数据 。对疾病也能在电脑上进行直接操控 。这是对未来医疗界的一大创想 。
如果说IGEM代表队是团队传奇 。那么张振华称得上是学生个体的传奇 。张振华是公认的创业达人 。这哥们高三就有创业的冲动 。并且通过创业赚取了第一桶金150万元 。高考后 。为了学习前沿的农业知识 。张振华以超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进入华农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之洞班” 。大一时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舞台 。凭借紫花苜蓿项目获得100万元融资 。但为了取得企业自主控制权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婉拒了这笔巨额融资 。而且很有魄力地通过高息借贷获得创业资本 。大二时在家乡种起了3700亩紫花苜蓿 。纯利润达到了450万元 。在同学们眼里 。这哥们就是“传奇” 。但他其貌不扬 。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在校园遇见他 。谁会想到这个平头、略黑 。谈话时不经意间总会露出憨厚笑容的男生会是一个创业老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