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办?( 四 )


6.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 。胸脘痞满 。形寒肢冷 。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 。渴不欲饮 。恶心吐涎 。舌胖 。苔白滑 。脉弦滑或促 。
病机分析:本证乃脾肾阳虚 。水饮内停 。上凌于心 。扰乱心神而成 。水为阴邪 。赖阳气化之 。今阳虚不能化水 。水饮内停 。上凌于心 。故见心悸;阳气亏虚 。不能温养四肢肌肤 。故形寒肢冷;水饮内阻 。清阳不升 。则见眩晕;水饮内停 。气机不利 。故胸脘痞满;水液内停 。气化不利 。故渴不欲饮 。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饮邪上逆 。则恶心吐涎;舌胖 。苔白滑 。脉弦滑或促 。均为水饮内停 。阳气亏虚之象 。
7.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烦躁 。胸闷痰多 。恶心腹胀 。口苦不寐 。舌红 。舌苔黄腻 。脉滑数或结代 。
病机分析:痰浊内阻 。郁而化火 。火邪扰心 。故心悸烦躁;痰浊阻滞 。上焦之气机不得宣畅 。故胸闷;中焦气机不畅则腹胀;痰浊中阻 。胃失和降 。故恶心痰多;心火亢盛则口苦不寐;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或结代 。为痰火扰心之候 。
8.气滞血瘀证
症状:心悸怔忡 。胸闷胁胀 。心痛时作 。急躁易怒 。或脘腹胀满 。嗳气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
病机分析:本证由于气滞血瘀 。心脉瘀阻 。心阳被遏 。心失所养而致 。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 。心血的正常运行需依赖肝的疏泄功能的维持 。肝气郁滞 。气滞则血瘀 。心血瘀阻 。心失所养 。故心悸怔忡;肝气犯胃 。故见脘腹胀满 。嗳气;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 。胸闷胁胀;心血瘀阻 。则心痛时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为气滞血瘀之象 。
【治疗】
一、治疗思路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化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 。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 。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 。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 。故应酌情配合宁心安神之法 。
二、基本治法
1.益气养心 。镇惊安神法
适应证:心虚胆怯证 。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本方安神定志 。益气养心 。用于惊恐不安、睡卧不宁 。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朱砂、龙齿、龙骨、琥珀镇惊安神;茯神、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
加减:若见气短乏力 。头晕目眩 。动则为甚 。静则悸缓 。则重用人参 。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 。用肉桂易桂枝 。加附子 。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 。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 。心悸烦闷 。精神抑郁 。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气虚夹湿 。加泽泻 。重用白术、茯苓益气化湿;气虚夹瘀 。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活血化瘀 。
2.补血益气 。养心安神法
适应证:心血不足证 。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健脾养心 。益气补血 。用于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而致之心悸 。
常用药: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 。使补而不滞 。
加减:兼阳虚而肢冷 。加附子、桂枝温补心阳;兼阴虚 。重用麦冬、地黄、阿胶 。加沙参、玉竹、石斛滋养心阴;纳呆腹胀 。加陈皮、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 。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 。以生脉散加减 。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血虚有热者 。加黄连、黄柏清热泻火 。
3.滋阴清火 。清心安神法
适应证:阴虚火旺证 。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两方均能滋心阴而安心神 。但前方偏重于滋心阴 。后方偏重于清心火 。
常用药:天冬、麦冬、生地、玄参滋养心阴;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茯苓、五味子补益心气;朱砂、远志、柏子仁宁心安神;黄连、栀子、莲子心清心泻火 。
加减:肾阴亏虚 。虚火妄动 。遗精腰酸者 。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阴虚兼有瘀热者 。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阴虚兼有气虚 。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
4.温补心阳 。安神定悸法
适应证:心阳不振证 。
代表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前方益气温阳 。用于心悸气怯 。汗出肢冷;后方温通心阳 。镇心安神 。用于心阳虚衰之心悸、怔忡 。
常用药:桂枝、甘草、人参、黄芪、附子益心气 。温心阳;生龙骨、生牡蛎安神定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