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 二 )


像《七步诗》这样的诗篇 。在钦定本中删去不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 。这一篇非删不可 。因为这首诗讽刺打击的对象不是别人 。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魏文帝曹丕 。曹植这首诗当时一定非常遭忌讳 。寓禁于编 。早已发凡起例于曹叡 。到清朝 。乾隆皇帝搞《四库全书》 。则为其集大成而尤其著名者也 。
关于《七步诗》及其产生的背景 。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
可知在刘宋时代 。此诗尚颇为人们熟知 。且有故事流传 。好诗总是禁而不止的 。《世说新语》是一部高水平的名著 。其中的材料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史料 。据此则《七步诗》自应确认为真 。
又《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 。其中《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 。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 。只是此诗的文本有繁简之别 。另有一种四句本 。《文选》卷六十任彦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李善注引《世说》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 。诗曰:萁在灶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这里文字比较简略 。不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还是他在引用时有所删节 。由六句压为四句 。很像一首唐人的五绝 。古书注释中的引文往往并不严格按照原文引录 。为简明起见可以有所省略 。而为了引文的通妥流畅起见 。又相应地改易少数几个字 。这种作风到晚近以来还有 。某些老派学者的引文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 。就是这种老传统在起作用 。
与六句本原诗相比 。李善注所录之四句本保留了它的主要内容 。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删掉了 。删掉这两句 。诗的妙喻仍在 。主要意思也没有变化: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 。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现在是亲兄弟相煎甚急 。令人不胜感慨 。
此后更流行的文本则将李善注所引本的首句改为煮豆燃豆萁(《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 。这样一来 。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 。更便于为下文张本 。看上去要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稳妥自然一些 。这一改动不知出于何许人 。其人实为高手 。
曹植原作六句本显得比较古朴 。这首诗的生长点在于燃豆萁煮豆子 。那么煮豆子是要做什么呢 。诗的前两句说得很明白: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这是当时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先把豆子煮熟 。然后让它发酵 。加上盐和若干香料 。做成豆豉或称盐豉 。不加盐的则为淡豉 。均为美味 。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汁液 。尤为常用的调味品(详见《齐民要术》卷八《作豉》) 。在魏晋时代 。豆豉算是新兴的美味 。所以曹植在诗中详细言之 。而到唐人或更后的读者心目当中 。豆豉乃是十分普通的东西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这些话完全可以不去多说 。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文学创作总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七步诗》的变迁看去 。改诗有时同科技水平之与时俱进也不无关系 。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西晋的一个小故事:陆机诣王武子 。武子前置数斛羊酪 。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蓴羹 。但未下盐豉耳!北方贵公子王济(武子)看不起从南方来的亡国之馀陆机 。以羊酪为天下美味 。而陆机则以蓴(莼)羹来与之对垒 。做蓴羹须下盐豉 。味道才能勾得出来;陆机认为羊酪虽好 。也就相当于未下盐豉的蓴羹——北方的美味乃是二流货色 。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 。当时北人南人互存偏见 。所以往往有这样斗法式的问答 。现在看去颇不足为训 。但由此可知盐豉在魏晋时代的地位甚高 。也可知曹植写诗时为什么那样不惜笔墨 。
这样看来 。今天重编注曹植的诗 。《七步诗》应予录入 。并当以《世说新语文学》所引之六句本为准;至于后来的变成四句的删节本(李善注所引者)和进一步修改本(《诗纪》所引者) 。可以不管 。也可以作为附录列入备考 。前人或谓《七步诗》繁简二本并佳 。多二语 。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 。简切似古诗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其说颇有见地 。但乃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比较论;如果从文献角度着眼 。则自当以六句本为基准 。
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用心良苦 。手法甚多 。原因无非是曹植曾经是他的竞争对手 。一度似有可能继承父王曹操的地位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曹植防范、报复甚严 。无所不用其极 。帝王式的思维往往如此 。专制主义导致人性严重异化 。中国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叔侄、兄弟们相煎何太急的事情 。史不绝书;但是就此写诗的人不多 。好的更少 。此《七步诗》所以可贵而传诵甚广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