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指出:“作诗者陶冶物情 。体会光景 。必贵乎自得 。”(宋·魏庄之《诗人玉屑》)苏轼登临庐山 。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 。又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发现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两者巧妙融合 。写下了这一首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诗篇 。
你喜欢苏轼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 。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 。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其他观点:
苏轼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当时他已经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六年 。这一年他被改迁任汝州团练副使 。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安置 。并没有改变政治上的窘迫地位 。在由黄州赴汝州的途中 。他路过九江 。与友人一起游了庐山 。完成庐山之游后 。作了《题西林壁》一诗 。
西林寺又称乾明寺 。位于庐山西麓 。《题西林壁》就是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诗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从字面上意思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 。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由普通的观感 。变成了诗人对哲理的顿悟 。
文章插图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作者认为之所以人们看到的情景不同 。只因为自己置身山中 。并没有看到山的全貌 。所以庐山的一峰一峦、一草一木依旧不变 。人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观山如此 。看人看事也是如此 。你从只言片语看人 。从一点一滴看事 。也会出现挂一漏万 。只窥一斑不识全豹的错误 。
文章插图
苏轼在诗既是人生感悟 。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 。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 。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但他不偏激 。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 。主张讲究执行策略 。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因此 。苏轼笔下的庐山 。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 。新旧两党立场不同 。结论也不同 。事实上 。人们都置身局中 。置身历史长河中 。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 。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 。得出恰当结论 。
【苏轼经典古诗《题西林壁》怎样赏析?】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gtx和rtx有什么区别 NVIDIA RTX与GTX的区别是什么
- 昆仑山的地狱之门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尸骨满目苍夷令人胆战心惊
- 市场上小摊小贩卖的烧烤食品是垃圾食品吗?对人有害吗?食用安全吗?
- Excel表没保存怎么办 别慌,快速找回小技巧
- 有人路边摆小摊卖鸡蛋,对买过一次鸡蛋的人幻想着,要是看她家穷,再给点钱就好了是什么心理?
- 《愚公移山》的故事作者是谁?哪里人??
-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廉颇、蔺相如 高风亮节释恩仇
- 2022年拍照最好的手机 这4款,面对单反也不怵
- 摆地摊有什么好的项目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