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一、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应该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1.这是由中小学教师劳动的个性化特点决定的。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属于个体劳动,其教育、教学艺术和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把现成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理论学习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简单过程,而是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靠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究和领悟,如果像工农业生产那样照搬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没有好效果的。任何研究成果,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考虑多种多样复杂的现实因素。正因为这样,必须有执教者的理性自觉行动,自己开展研究,只靠理论教条或别人的经验是很难奏效的。搞不好,还会走向认识的极端,产生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
文章图片
比如:新课改提倡“愉快教学”“多学科整合”,一些老师不领会精神实质而学习皮毛。
【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在一个全国规模的大型教学观摩会上,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后,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又问:草原上有什么?答:青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么?于是,几个学生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完全离开了文本,这还能叫上语文课么?。
再比如,新课改提倡“多元解读”“开放答案”“对学生要多给予鼓励”。一些老师不领会精神实质,直至犯科学性的错误。
也是在一次教学观摩会上,一位教师讲《愚公移山》。一位学生在谈体会时说:愚公不应该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应该搬家。教师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很有见解。
显然,这位老师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和寓言的价值。这本来是一篇寓言,并不是纪实作品。文中的太行、王屋二山隐喻困境,挖山之举是隐喻征服困境。如果搬家岂不是逃避困境吗?所谓困境是指人生困境,怎能逃得出?可见这个学生完全是对课文的“ 误读”,而不是多元解读。老师本应利用这个难得的生成进行教育,却一误再误。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学方面简单地照搬是不行的,这是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2.也昰由中小学教师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
中小学教师的客观条件:工作忙,但实践机会多。教师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就是实验室。主观条件:时间紧,理论水平受限。
根据这样的条件,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最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就是行动研究法。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或修正,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品质。
二、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怎样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1.结合备课作课题研究方案。
在备课时就要带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方案。上每个单元、每节课之前再根据方案中的有关计划和要求分别写出教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很苦的工作。但这既是研究工作的开端,又是研究工作的重心。所以必须搞好!比如,研究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课题。以此课题为例,说一说应该怎样作课题方案: 课题中用了“維”字。 “維”是数学概念。 这需要弄清每一个模块(篇、章、节)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横、纵坐标就不同,也就是权重不同。上课前必须搞清不同目标的权重。这是一项很有意义而细致的工作。具体到某一节课,就不一定都是三个維度的内容都有了,有的可能就有一个方面。比如,(处在坐标轴上的模块)序言课,可能不讲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内容;而复习课可能只讲知识和能力的内容;大多数模块三个維度的内容都有,但份量并不一样,必须搞清楚。关键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教材的分析怎样才算到位? 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 教材中有的功能不要漏掉; 没有的不要牵强凑数; 该补充的要恰当地补充。
在课题研究中,这个方案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依据,也是结题材料的主要内容,一定要下力气做好。为了完整的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像上面那样,把三维目标层层分解、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要把讲授的知识作为载体,让能力、情感等目标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对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不能像讲知识那样搞课堂达标,它们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若干课时的熏陶、感染,并且得由学生亲身去体验,通过很多课时、潜移默化地积累才能获得。
2.在上课或做活动中落实研究方案。
要让日常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的课堂教学成为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个个实践场所。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做好记录、写好反思,提炼总结。 “做”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教育科研虽然中小学教师都可以搞,但这是一份极其严肃、艰苦和细致的工作。甚至一旦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没有完成之前就不能和别人一样的休息、一样的娱乐,需要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有时吃着饭,忽然想起个事,放下筷子赶紧记上;躺下睡觉了,忽然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写几笔;别人玩时,自己不能玩,别人打麻将时,自己得爬格子、敲键盘。没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不可能把课题做好的。
3.进行下一轮实验验证研究方案。
第一轮做完以后不算完。对取得的初步成果 要进行总结评估。包括完成下面的工作:
教学质量评估(评语和各种对比数据) 材料整理(评估的办法、测试的题目)。要整理成册,为下一轮实验做好准备。 转入下一轮实验,这对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步。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结论还不是研究的终结,关键在于要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它要求教师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控制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与实践。
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检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新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改变自己先前的教育、教学方法,乃至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经过几轮实验反复认证修改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最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受益的就是学生(教师经过充分准备的课总比平时随意上的课要好);不仅学生是受益者,教师自己也是受益者,因为他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如果搞一轮就结束了,辛辛苦苦搞了一遍,连自己也不再去用,搞这样的科研有什么意义泥?连自己都不用,还能指望别人用吗?
课题研究不能停止在文本上。比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题研究。这是一个老问题。但好像越研究学生的负担越重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课题研究只停留在概念上、结题报告的文本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 明知规范学校考试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但学校的月考、季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一摸、二摸、三摸等等,频繁的考试仍然不减。如同国际上的裁军,只希望别人裁,自己不裁。 明知用学生考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祸根,但学校的考评和奖励制度就是不肯变; 明知补课是加重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却一直把学生留在学校补课; 我们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时,如果总也不联系自己学校、班级、自己所教的学科,那研究还有什么用!
推荐阅读
- 微服务大行其道的今天,Service Mesh是怎样一种存在()
- 怎样升级android10版本,手机怎么升级win10系统 win10手机版升级教程
- java|怎样画一张人见人爱的系统架构图
- 怎样监控微博更新了
- 投稿|数据中心架构升级,用光来传输数据是怎样的体验
- 读书笔记之《网络是怎样连接的》
- 怎样停止phpnow服务
- xp系统无法正常打开怎样办|xp打开失败故障的处理办法
- xp系统电脑运行慢太卡了怎样办|xp系统运行卡顿的处理办法
- xp系统怎样调整分辨率|XP系统如何更改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