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谋士们精彩的“隆中对”


三国时期谋士们精彩的“隆中对”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于《隆中对》,看过三国的人都很熟悉,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给刘备上的一课,结果《隆中对》一出,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其实不光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隆中对,其他谋士们也都有帮助自己的主公设计过“隆中对”,这里主要指成就“霸王之业”的战略规划。我们来看一下:
(一)沮授版“隆中对”
先来看一下当时沮授跟袁绍讲的原话: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觽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觽,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出自《三国志·袁绍传》
从这段话可知,沮授给袁绍设计出的成就霸王之业的策略应该是:第一步,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之地;第二步,迎天子与西京,恢复洛阳的社稷和祖庙;第三部步,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谁又能与您一争高下呢?袁绍听了之后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此吾心也”。然而,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出问题了,第一步袁绍走完了,但在第二步上却被曹操给抢先了。
其实袁绍对于第二步迎天子也是很犹豫的,他手下的另一名谋士叫郭图就反对,他认为,天子现在已经没什么用了,谁还听他的,如果把皇帝弄来,以后天天向他请示,实在麻烦,岂不是没事找事。所以袁绍在犹豫的时候,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事实也证明,沮授的第二步是很正确的。
(二)毛玠版“隆中对”
先来看毛玠给曹操讲的原话:“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出自《三国志·武帝纪》
毛玠给曹操设计的霸王之业也是分三步: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奉天子”是政治战略,“修耕植”是经济战略,“畜军资”是军事战略。而曹操也是一步一步的这么做的,迎天子于许县,实行屯田制,收编了许多黄巾军,统一编成战斗力强悍的青州兵。所以曹操才能统一北方,成就霸业。
【三国时期谋士们精彩的“隆中对”】(三)鲁肃版“隆中对”
先来看鲁肃是怎么说的;“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里鲁肃仅仅是给孙权作了一个规划,并没有实际的执行策略,鲁肃认为,曹操太强大,一时除不完他,要先鼎足江东,等到北方有变之后,出军西进,夺取荆州和益州。但鲁肃的规划和诸葛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们都把曹操当做最大的敌人,同时都主张先三分天下,然后待时局有变再图之。
(四)诸葛亮的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这是货真价实的隆中对,有史家评论称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更有甚者说“未出隆中,已定三分”,可见,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意义。按照诸葛亮的策略,也是分三步:第一步,先拿下荆州和益州,第二步,内修朝政,外结孙权,第三步,待天下有变,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出发,取道宛城挺近洛阳。刘备自己取道秦川直达西安。
在现在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是很正确的,可为什么蜀国还是灭亡了呢?
关键原因就在于四个字 “天下有变”。对,其实前面两步刘备走的很好,错就错在了第三步,也错在了关羽。“天下有变”是什么意思,是说北方曹操那边内部出现问题时可以进军,但关羽中了吕蒙的计谋从荆州擅自出兵,当时北方并没有什么变故。结果关羽失掉了荆州,隆中对的大计受挫,相当于折损了一支翅膀,也改写了整个蜀国的命运。

谢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请点赞支持一下(^V^)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