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文章图片
草草地读完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困惑与不解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
初读这本书是在2年前,可能是译著的原因,我只觉得通篇读下来云里雾里、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那时也是囫囵吞枣,所以故事只读到一半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这次再读,是觉得自己两年来已经阅读了大量名著,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文中那种我一直似懂非懂的论述应该可以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段故事只有倒数第二部分的内容才吸引了我,或许是我的领悟能力还太差吧!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心中始终有这样一种困惑:故事的主人公卡列宁、安娜、伏伦斯基到底谁是谁非?为此我也曾多次在网上搜索意见,看到大家一致批判卡列宁、歌颂安娜的纯粹时,我更加困惑不解。
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列文的感情线,另一条是安娜的感情线。前者人美心善,生活美满对他们来讲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很多人都说吉蒂的幸福是安娜拯救的,或许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偶遇,伏伦斯基祸害的可能就是吉蒂了。
然而我能想到的吉蒂的不幸也不过是和她姐姐陶丽一样遇人不淑,不像安娜这般惨烈。或许正是这样的惨烈才让人歌颂她的纯粹,可我却深深地不以为然。
故事的一开始,安娜是幸福的,就像书的最后伏伦斯基所说:自己追求幸福,也赐给人幸福。她的确是带着赐给别人幸福的使命而来的,当然她也做到了让自己的哥哥重获幸福、让吉蒂获得幸福,但是对于她所追求的幸福我却很不认同。
勇敢追求爱情确实值得令人歌颂,但安娜的方式让我十分反感。她爱上伏伦斯基以后便觉得卡列宁粗鄙、自私、冷漠……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之前呢?毕竟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安娜和卡列宁已经在一起生活了数年,如果她真的觉得他如此不堪,当初为什么嫁给他,嫁给他之后为什么生活了那么久都不为他的不堪感到不耻?
归根结底,最自私的人就是安娜。她理所当然地享受她现有的一切,不去感恩这幸福的来源,反而无端怨责别人自私。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忍心抛弃儿子,反而把这种离别之苦归罪与丈夫和情夫,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按照她的意愿运转才是对的。如果她是一个年轻人,姑且可以用少不更事为她开脱,但她不是,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有自己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既然她选择了离经叛道,就应该承担不被他人接受的后果。
对于她最后的选择,有人说是那个时代造成,有人说是她的丈夫卡列宁和伏伦斯基造成的,但我认为本质上还是她的性格造成的。即便卡列宁同意离婚、即便她和伏伦斯基如愿结婚,但是她说过她需要的是爱情,她和伏伦斯基之间的爱情迟早会在生活的琐碎中消磨,更有甚者,伏伦斯基迟早会和她的哥哥斯基华一样寻花问柳,那时她的结局仍是如此。
安娜或许是一个纯粹的人,只为了爱而生,爱伏伦斯基、爱她的儿子,这也注定了她的悲剧。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她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她自己的幸福,伤害了卡列宁、她的儿子还有伏伦斯基。对于伏伦斯基我觉得他是自作自受,但另外两人却十分无辜。
最后,对于那个时代俄国的畸形社会观,我只能说:呵呵~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推荐阅读